(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某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单位:兆焦耳/米2)分布图(下图)。材料二   成都和延安气候资料。地点1月4月7月10月全年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某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单位:兆焦耳/米2)分布图(下图)。材料二   成都和延安气候资料。地点1月4月7月10月全年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单位:兆焦耳/米2)分布图(下图)。

材料二   成都和延安气候资料。
地点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成都
气温(℃)
5.5
17
25.6
16.8
16.2
降水(mm)
5.0
51.1
228.9
47.9
976
延安
气温(℃)
-6.7
11.2
22.9
9.6
9.3
降水(mm)
3.4
35.4
123.8
41.6
572.3
(1)上图中等值线M的值为        ,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与成都比较简述延安发展农业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10分)
材料三   西安1989~2005年工业用地空间分布变化(下图)。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安1989~2005年工业空间分布的特点。(4分)
(4)你认为1989~2005年西安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变化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3500(兆焦耳/米2)(2分)理由:地处东南季风迎风坡,多阴雨天气(2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2分);图中等值距为500(兆焦耳/米2)(2分),所以,等值线M的值为3500(兆焦耳/米2)。
(2)有利条件:光照丰富(2分)。不利条件:地表崎岖(2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2分);冬季气温低(2分);年降水量少(或灌溉水源不足)(2分)
(3)工业从市中心不断向郊区扩散[城市中心(0~6千米间)工业用地逐步减少,郊区(6千米以外)用地逐步增加](2分);工业主要集中在距市中心4~8千米区域(2分)。
(4)(回答下列任何一种观点,须观点与理由一致。其他答案言之有理情酌给分)
合理,工业向郊区扩散,1有利于缓解市中心用地紧张(2分),2改善城区环境(减少城市污染)(2分),3郊区地价低(2分)。(任答两点给4分)
不合理,工业向郊区扩散,1会占用大量耕地(2分),2会导致郊区环境污染(2分),3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2分),(任答两点给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太阳辐射量与纬度位置、海拔高度、降水多少、昼长时间等密切相关(日照时间、太阳高度)。M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处东南季风迎风坡,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M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应该比周边地区少;图中等值距为500(兆焦耳/米2)所以,等值线M的值为3500(兆焦耳/米2)。
(2)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一、二看延安的自然条件:与成都比,延安年太阳总辐射量大,降水量少,所以有利条件为光照丰富;成都地处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延安地处黄土高原,成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延安为温带季风气候,所以不利条件有地表崎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冬季气温低(1月达-6.70C);年降水量少、灌溉水源不足。
(3)该图反映的是工业用地空间分布变化,主要表达两项内容,一是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地段(距市中心距离),二是各地段工业用地的时间变化。仔细读图分析,从工业用地空间分布来看,柱子最高集中在4~8千米区域,说明工业主要集中在距市中心4~8千米区域;从工业用地的时间变化来看,以距市中心距离6~8千米为界,0~6千米间,柱子逐年变短,工业用地逐年减少,8千米以外柱子逐年变长,工业用地逐年增加,6~8千米之间变化不大,总体是减少。这些变化说明工业从市中心不断向郊区扩散。
(4)根据上题分析,西安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变化是工业从市中心不断向郊区扩散。这种变化的影响要从对市区和郊区的影响来分析,包括土地租金、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等方面。答案是开发的,只要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言之有理。对市区而言,合理的成分更多些,可以缓解市中心用地紧张、改善城区环境;对郊区而言,有一些不利的方面,会占用大量耕地、会导致郊区环境污染、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但能促进经济发展。
举一反三
湖北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于3月21日前往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理观测,图中等高距为200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Q地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
A.160米B.380米C.680米D.980米
小题2:15时(地方时)Q地的观测者看到太阳在P地落下,据此判断河流干流大致的流向是( )
A.东北流向西南B.西南流向东北C.西北流向东南D.东南流向西北
小题3:若图示森林急剧减少,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将主要有( )
①坡面汇流速度加快②水汽输送量减少③蒸腾、蒸发量加大④地下径流减少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某国2°E经线附近气温、降水量分布图,关于图中甲、乙、丙三地的分析,正确的是
A.乙地由于地形因素影响,年降水量高于甲和丙
B.丙地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C.甲地气候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D.丙地气温年较差大于甲和乙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图示意我国某科考基地及其附近区域,该区域有冰川分布,R河2月份流量最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站在这里向北看去,山丘下的湖泊就像一块碧玉一般镶嵌在大地上,而湖泊北部和东部两座延伸出来的长长山脊如同一双温柔的手以无限的深情呵护着这熟睡的精灵”。文中的“这里”最可能是(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小题2: 该科考基地位于 ( )       
A.北极黄河站B.南极长城站C.格陵兰岛D.青藏高原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图为2013年10月 16 日 8:00(北京时间)亚欧大陆局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题。

小题1:图中最大气压差值可能是
A.20 B.30C.40D.50
小题2:据图示信息可推断,图示时刻
A.N点风速比M点弱B.E点风向为西南风
C.①处降水可能比②处多D.我国东部地区为阴雨天气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两地日平均气温≥10℃日数等值线图(阴影部分为海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导致图中①、②两处等值线弯曲的因素是                                  (  )
A.地形B.洋流C.大气环流D.纬度位置
小题2:乙地日平均气温≥10℃日数大于甲地,其主要原因是乙地                    (  )
A.纬度低B.冬半年受海洋气流控制
C.海拔低D.夏半年受高气压控制
小题3:关于图中①、③两地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③地气温年较差大于①地B.两地河流均有冰期
C.①地降水量年际变化小于③地D.两地所属自然带相同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