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小题。小题1:该实验最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A.昼夜的更替B.四季的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小题。小题1:该实验最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A.昼夜的更替B.四季的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小题。

小题1:该实验最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的更替
B.四季的更替
C.运动物体偏向
D.地方时差异
小题2:图示季节内,P地       
A.盛行东北信风
B.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
C.当地时间6时日出
D.此日过后白昼逐日变长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从“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可知为地球自转,故实验只能演示由于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异问题。而最明显的是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的差异需地球上两个经度不同的地方比较分析才能反映,四季的更替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运动物体的偏向必须是地表运动物体才产生偏向。
小题2:根据图示P点位于南北中纬度地区,故盛行风向为盛行西风,A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正确;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可知P点位于晨线上,但由于昼长夜短,故日出时间早于6点,C错误。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故P点白昼逐渐变短,D错误。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实验过程判读地球运动形式,并结合图示的晨昏线分布判读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差异等内容。
举一反三
读太阳光照图(左图)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示意图”(右图),完成下列要求。(8分)

(1)在左图上画出晨昏线和夜半球。(2分)
(2)左图所示这一天,图中A、B两地先见到日出的是       ;A、B、C三地的白昼长短关系是                               
(3)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          (纬度)向南北两侧降低;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4)右图中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的时段是                   (多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图为夏至日和冬至日甲地太阳高度日变化。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有极昼极夜现象
B.甲地的地理坐标是(23.5°N,15°E)
C.甲地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
D.甲地的气候干湿季分明
小题2:h的值是    
A.23°26′B.46°52′
C.66°34′D.43°08′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日影有日变化和年变化。某地一天中日影最短时,北京时间为12时40分,且为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人们发现旗杆(a)与杆影(b)等长(如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小题1:该地的地理坐标为
A.110°E,21°34′N
B.110°E,45°N
C.130°E,45°N
D.130°E,21°34′S
小题2:此日前后,有可能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日不同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情况,且甲地位于40°N,答题。

小题1: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A.0°B.20°N
C.20°SD.23°26′N
小题2:当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时(     )
A.北极地区出现极昼B.甲乙两地昼长相同
C.北京市白昼逐渐增长 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图是北半球局部图,AD、BC为纬线,且BC弧度为90°,AC为晨昏线且与纬线相切于C点,图示区域恰好为7日。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此时,国际标准时间是
A.7日18时B.7日6时
C.6日18时D.6日6时
小题2:下图是某城市该日一天内的杆影轨迹示意图。O为立杆处,虚线为杆影,曲线为杆影端点轨迹。该城市可能是下列城市中的
A.开普敦B.堪培拉C.北京D.圣地亚哥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