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半球示意图,a为昏线。完成下面问题。小题1:此日,我国的节气是A.春分日B.秋分日C.夏至日D.冬至日小题2: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的箭头,正确的是A.①B.②

下图为半球示意图,a为昏线。完成下面问题。小题1:此日,我国的节气是A.春分日B.秋分日C.夏至日D.冬至日小题2: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的箭头,正确的是A.①B.②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下图为半球示意图,a为昏线。完成下面问题。

小题1:此日,我国的节气是
A.春分日B.秋分日
C.夏至日D.冬至日
小题2: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的箭头,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小题3:此时,全球今日与昨日的范围是
A.今日与昨日各占一半B.今日为昨日的1/4
C.今日为昨日的3/4D.全球同属一天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2:D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从图中可以知道图中在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逆时针旋转,a为昏线,说明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我国应该处于帮、夏至日。正确答案是C。
小题2:根据画图可知道:

所以正确答案是B。
小题3:因为a为昏线,外圆为赤道,由图可知道,④处为18时,①处为零时,同时①刚好也在180度经线上,也就是说,零时经度与180度经线重合,此时全球日期相同,同属一天。
举一反三
某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对南半球海域进行考察。读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若日出时分考察船到达P点,而M点已经日出,则下列
地点的昼长,从长到短的正确排序是
A.纽约、新加坡、悉尼、开普敦
B.悉尼、新加坡、纽约、开普敦
C.开普敦、悉尼、纽约、新加坡
D.开普敦、悉尼、新加坡、纽约
小题2:M处的洋流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A.顺时针、暖流B.逆时针、寒流
C.逆时针、暖流D.顺时针、寒流
小题3:当N地的杆影缩小为点时,M地
A.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日出方向为东南
C.白昼时间最长D.地方时为10时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以O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外圆为晨昏圈,不考虑地表起伏。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若A、O、B三点纬度相同,则
A.太阳直射赤道                  B.O为太阳直射点
C.A点昼长可能小于北京昼长      D.C点可能位于海洋上
小题2:某日,A、D两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和为70°,则
A.A地正东方向日出                          
B.B地正午日影朝向正南
C.该日,A、C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之差为30°    
D.D地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地点
时间
当日
次日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9:00
23:00
8:58
23:02

7:19
18:41
7:20
18:40

5:40
18:48
5:39
18:49
小题1:三地按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③②①
小题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此时图中晨昏线与甲地所在经线的夹角为15°。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是               。(2分)
(2)此时甲地地方时是     点,北京时间是     点,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    小时。与北京日期相同的时区范围是从      区到东12区。(4分)
(3)该日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该日出现极昼的范围是             。若极地附近的极昼范围扩大,则上海昼夜长短的变化为                       。(3分)
(4)如果这一天是农历十五,甲地的人们还需要等待约      小时才能看到东边天际升起一轮圆月。(1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图中,弧ADB和ACB分别为北半球某纬线和晨昏线的一段,A、B分别位于晨线和昏线上,C、D分别为两弧的中点且在同一条经线上,两孤所在的平面夹角为70°,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上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A点的地方时为6时
B.B地此时树影朝向东南
C.C点的纬度为70°N
D.此刻D点正午太阳高度为70°-- 90°
小题2:关于图示季节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江南采茶正忙
B.赞比西河口附近海区等盐度曲线离河口最远
C.索马里沿岸出现寒流
D.黄河在一年中出现第2次凌讯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