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小题。小题1: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C.从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小题。小题1: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C.从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小题。
小题1: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小题2: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水分B.光照C.土壤D.热量
小题3: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网密布。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描述我国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小题2:塞北和江南的差异主要体现南北差异,属于纬度地带性差异,即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条件在高低纬度的分布不均为基础而形成的。
小题3:我国南方地区地貌上是低山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气候上高温多雨,发育了红壤;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众多,水量丰富。这是南方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结果,它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古诗来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可分析作答。
【知识小结】地带性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热量为主导因素。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水分为主导因素   .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水热为主导因素。
(4)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举一反三
根据下列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图中①、②、③三个圆依次代表的是
A.太阳系 河外星系 总星系
B.花岗岩 沉积岩 岩石
C.冬季风季风环流大气环流
D.沼气能矿产资源自然资源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2013年5月18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8批次镉大米和米制品的品牌和生产厂家。大米镉含量超标,主要是土壤中镉含量超标,引起的植物吸收。工业污染和过度使用化肥是主要原因。一些磷肥和复合肥中镉含量超标,能够使土壤和作物吸收到不易被移除的镉; 空气和水镉污染,也将导致水稻在生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镉。镉进入大米的途径和含镉大米事件反映的原理是:
A.水循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B.生物循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C.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D.生物循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24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例甲、乙代表的主要粮食作物应是                。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8分)
(2)江苏省的工业发达,轻、重工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主要工业有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其中纺织和丝绸工业居全国首位。读图分析江苏发展纺织和化学工业的有利条件。(8分)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示区域中西部湖泊多的原因。(8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植被覆盖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图A示意200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大统计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图B示意这种变化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相关性。据此回答小题。

小题1:图A中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
A.森林区、荒漠区、草原区B.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
C.草原区、森林区、荒漠区D.草原区、荒漠区、森林区
小题2:内蒙古2001~2010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气候要素相关性为
A.与2001年比,2010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B.年均温的变化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年降水量的变化
C.森林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年均温的变化
D.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环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

(1)从气候、地形、水文和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甲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
(2)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地相同,分析其原因。(4分)
(3)丙地虽然地处沿海地区,却出现荒漠景观,分析其原因。(2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