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岩石风化的结果产生了母质,母质与岩石相比产生了一些新的特性:a.物理风化:使岩石由大块→小 块→碎屑,由致密坚硬态→疏松态,这种物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岩石风化的结果产生了母质,母质与岩石相比产生了一些新的特性:a.物理风化:使岩石由大块→小 块→碎屑,由致密坚硬态→疏松态,这种物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岩石风化的结果产生了母质,母质与岩石相比产生了一些新的特性:a.物理风化:使岩石由大块→小 块→碎屑,由致密坚硬态→疏松态,这种物理状态的改变,使母质产生了通气、透水性,为进一步风化创 造条件。b.化学风化:产生了许多细微的粘粒,粘粒之间有毛管孔隙,产生了保蓄水分的能力,即蓄水性。同时粘粒的产生,增加了颗粒的表面积,产生了一些胶体性能,比如:吸附性能,可以保存风化释放的可 溶性养分,为肥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另外化学风化释放出一些可溶性盐基物质,这是植物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c.由于母质疏松多孔,气体能流通和交换,有利于根系的呼吸作用和营养物质的分解作用。同时由于母质能吸附一定的水分,增加了导热率和热容量,使母质初步具备了调节温度的能力,而不是像岩石那样激烈的升温和降温,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1)岩石风化产生的母质改变了岩石的理化性质,故母质又叫________________,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性,为进一步风化创造了条件。
(2)经过物理和化学风化后,母质中具有_______________使气体能流通和交换,有利于根系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分解作用。
(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成土母质 通气性 透水性
(2)疏松多孔性 呼吸作用 营养物质
(3)化学元素 养分
解析
土壤是由裸露在地表坚硬、巨大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成土作用而形成:岩石→母质→土壤。土壤最初来源是岩石,而岩石又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岩石风化的结果产生了母质,母质与岩石相比具有蓄水性、疏松多孔性,使气体能流通和交换,增加了导热率和热容量,具备了调节温度的能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举一反三
白居易诗《观刈麦》(节选):“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白居易此诗为其任周至县尉(今西安市西)时所写。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白居易诗理解正确的是
A.诗中的小麦是春小麦,当地农田多分布在“南冈”,是因为冈之南为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较好
B.诗中的小麦是冬小麦,当地农田多分布在“南冈”,是因为冈之南为阴坡,蒸发小,水分条件较好
C.诗中的小麦是春小麦,当地农田多分布在“南冈”,是因为冈之南为阴坡,蒸发小,水分条件较好
D.诗中的小麦是冬小麦,当地农田多分布在“南冈”,是因为冈之南为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较好
小题2:影响材料所在地小麦产量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是
①春旱;②水土流失;③雪灾;④干热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图是106.5ºE的地形剖面及相关气候资料图,据图判断问题。

小题1:图中山地②年降水量最多处位于   
A.山顶2900米处B.南坡海拔2200米处
C.南坡海拔2500米处D.北坡海拔2100米处
小题2:图中①地的气温年较差约为 
A.10℃B.20℃C.30℃D.40℃
小题3:一月,④地气温高于①地的原因除纬度因素外,主要是因为④地
A.海拔较低B.受夏季风影响较大C.森林覆盖率高D.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小题4:下列不属于②山地理意义的是
A.我国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B.我国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
C.我国农耕区和牧区的分界线
D.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读下面“四地气温与土壤水分收支状况”图(P为降水量,E为蒸发量),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四地气温与土壤收支来看,各地的气候类型是:B     ,C       
(2)从四地土壤水分收支来看,土壤有盐碱化的是   图,土壤有泥泞的是   图。
(3)从土壤水分收支来分析作物的生态特点,树叶带刺、有蜡质的是     图和     图,阔叶的是     图和     图。
(4)从土壤水分收支来分析地面径流状况,每年都发生较严重的洪涝灾害的是  图。
(5) 从土壤水分的收支来看,四地中发展农业生产都必须解决好     ,才能确保农业的稳产。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图是日本东北地区东西横切的地形剖面图关于日本海沟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海流侵蚀B.海底滑坡C.板块碰撞D.板块背离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问题:

(1)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2)自然景观③→⑤→⑥的变化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A.①→②→③→④B.④→⑤→⑥C.①→⑤→④D.③→⑤→⑥
(4)珠穆朗玛峰北坡没有森林植被的原因是: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