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防灾、减灾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读下图回答问题。(16分)(1)甲为我国           能

32.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防灾、减灾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读下图回答问题。(16分)(1)甲为我国           能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2.自然灾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防灾、减灾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读下图回答问题。(16分)

(1)甲为我国           能源丰富区;乙为我国某时期平均降水pH<5.6的地区,防治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2)甲、乙分布区几乎不重叠,说明了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即     
A.降水量悬殊较大
B.工矿、人口分布稠稀明显
C.热量条件差异大
D.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大小不同
(3)简述丁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危害及减轻该种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
(4)图中丙气象灾害名称是            ,发生在            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请简述该气象灾害对西藏和云贵高原影响较小,不易侵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的原因。
答案

(1)太阳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3分)
(2)AB(2分)
(3)台风造成的主要危害有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4分)
(4)寒潮  春、秋  西藏、云贵高原因地势高、寒潮影响较小。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远离有冬季风的源地;此外,强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沿途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层层阻挡,势力逐渐减弱,加上受南方温暖地面的影响,寒冷程度降低,所以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就很少受寒潮影响。(7分)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
(1)图示甲能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地区,故判断为太阳能资源;乙表示酸雨,防治酸雨的根本措施从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分析。
(2)太阳能丰富地区多为较干旱地区,降水少,则光照强;而酸雨危害严重地区,为降水丰富地区;且人口稠密、工矿业较发达,故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而太阳能丰富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较落后。故选AB;
(3)根据丁自然灾害的影响地区和影响路径判断为台风,台风的危害主要有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等引起;减轻台风灾害的措施主要从气象措施分析。
(4)结合丙气象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影响路径判断为寒潮;南方地区受寒潮影响小,主要从离寒潮源地的距离和地形对寒潮的阻挡等方面分析。
举一反三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全国各地均可能发生干旱,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约占气象灾害造成粮食总损失的50%左右。下图为我国1990-2009年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我国干旱频次最高的地区是                                  
(2)中国干旱灾害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3)图中A、B、C三地什么季节旱情最严重?并分析其成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1年8月,一场严重的泰国洪涝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持续3个多月”“50年一遇”“水侵曼谷”“427人死亡”洪水已造成250多万人受灾……这些信息再次给我们敲响了重视灾害防御的警钟。
材料二:图为东南亚区域图

分析泰国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的原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是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图9为旱灾频次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说明图中A地区干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
(2)图中B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分析原因。
(3)简要说明防御C地区旱灾的主要措施。
(4)分析说明旱灾和蝗灾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出自然灾害的特点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每空2分,共10分)

(1)图中我国雨涝区的主要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来看,形成此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地区为多涝区,从人为方面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
解决B地区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地区是我国干旱多发区,水资源紧张。试分析其解决的措施。(至少答两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该图显示地质灾害在我国某两省区的分布,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图中所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       )
A.黄河流域上游地区
B.长江流域上游地区
C.珠江流域上游地区
D.淮河流域上游地区
小题2:图示的甲、乙两城市分别是(       )
A.西宁兰州B.贵阳南宁
C.郑州合肥D.成都重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