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21~22题。小题1:甲河航运量大于乙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人口B.径流量C.地形D.经济小题2:关于图中四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读图,回答21~22题。小题1:甲河航运量大于乙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人口B.径流量C.地形D.经济小题2:关于图中四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读图,回答21~22题。

小题1:甲河航运量大于乙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人口B.径流量C.地形D.经济
小题2:关于图中四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我校旗杆的影子正好为一年中最短时,甲河流处于少水期
B.乙图中的河流与其它三条河流的主要区别是汛期较短,含沙量少,有结冰期
C.四图中,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区共同的气候特点是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D.丙图中的河流航运价值大,丁图中的河流是流经国家和地区较多的河流之一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著名的河流。
小题1:甲表示密西西比河,乙表示恒河,从自然条件考虑,恒河的航运条件不低于密西西比河,但由于密西西比河沿岸经济发达,运量大,而恒河沿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运量小。
小题2:A项当山西的旗杆影子达一年中最小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时,甲为密西西比河,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影响,处于汛期;错误。B项乙图河流位于南亚,河流汛期较长,无冰期;错误。C项四图中,河流入海口的气候分别为:甲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乙:热带季风气候;丙(位于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丁(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故C项正确。
举一反三
读下列俄罗斯与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分布简图,回答相关问题:
 
小题1:俄罗斯自然地理分布图中,图例ABC所表示的自然环境要素是________,其中图例B分布区域的名称是________。
小题2: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分布图所表示的自然环境要素是________,呈______状分布。其中D表示________________,E表示_____________;F表示________,其位于大陆的东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虽然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境内地势平缓的地区面积广大,但两国的垦殖指数都不是很高,试分析主要的自然原因。
小题4:俄罗斯与澳大利亚都是世界矿业大国,下列各组矿产中均为两国富有的是( )
A.石油和天然气B.石油和铁矿C.煤和天然气D.煤和铁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达喀尔拉力赛,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世界上最艰苦的拉力赛。2012年达喀尔拉力赛于1月1日至15日在阿根廷.智利和秘鲁展开。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小题1:2012年达喀尔拉力赛的起点是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中点是智利的科皮亚波,终点站是秘鲁的利马。比赛期间,三地中昼最长的是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是________。
小题2:拉力赛赛段中点科皮亚波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主要成因是________。在菲安巴拉至科皮亚波赛段,选手沿途看到景观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陆地自然带的________地带性规律。
小题3:赛程前半段的阿根廷境内选手会遇到很多大小农庄、牧场,该地发展畜牧业有利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赛程后半段选手沿途看到最多的地貌景观是________,这种景观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小题4:达喀尔拉力赛赛程艰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上图为某岛屿等高线及附近海域等深线图,下图为该岛气候资料图。


小题1:简述该岛的气候特征,并分析12月~次年3月降水较多的原因。
小题2:描述该岛的地形特征。
小题3:游客在该岛旅游,发现该岛某地质景观众多,分析该地质景观的形成原因。
咖啡是世界上重要的饮料之一,通常种植在易排水地区。该岛盛产咖啡,主要出口英国等欧洲国家。
小题4:分析该岛发展咖啡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德国和日本不同等级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小题1:说明德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的主要差异。
小题2:比较德国和日本城市的等级和分布特点。
小题3:概括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共同特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1年元旦前后,上海一经贸代表团赴东南亚采购货物,并观光考察。据此完成1~2题。
小题1:下列产品最有可能出现在订货合同中的是
A.棉花、小麦B.橡胶、椰子 C.蔬菜、牛奶D.黄麻、棕油
小题2:以下是代表团某成员在东南亚期间的见闻,你认为可信的是
A.当地居民是黑皮肤、头发卷曲
B.居民生活用品中锡器很多
C.每天正午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D.居民主食为面包牛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