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图, 完成下列问题。小题1:如果用图例代表三大产业的比重,那么(    )①图甲表示东部地带产业结构           ②图例C 代表第二

读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图, 完成下列问题。小题1:如果用图例代表三大产业的比重,那么(    )①图甲表示东部地带产业结构           ②图例C 代表第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读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图, 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如果用图例代表三大产业的比重,那么(    )
①图甲表示东部地带产业结构           
②图例C 代表第二产业比重 
③图甲 、图乙和图丙分别表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带
④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第三产业的比重依次降低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小题2:如果用图乙代表中部地带的产业结构, 那么图例A、B、C代表的产业分别是 (   )
A.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B.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C.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小题3:我国东部地带与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的异同是(  )
A.东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大, 中、西部地带第三产业比重大
B.东部地带第三产业比重大, 中、西部地带第二产业比重大
C.东部地带第三产业比重大, 中部地带第二产业、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大
D.东、中、西三个地带目前都仍以第二产业为主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试题解析:
小题1:此题的关键是判断甲、乙、丙三图分别是哪个经济地带,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中西部次之,西部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中部次之,东部最低。据此判断,甲图为东部,乙图为中部,丙图为西部。据此判断A表示第一产业;B表示第二产业;C表示第三产业。综上选B。
小题2:根据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程度判断,东部经济最发达,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三产业比重最大,而中部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第二产业比重大,而西部经济欠发达,第一产业比重最大,据此判断A表示第一产业;B表示第二产业;C表示第三产业。综上选C
小题3:据上题,A表示第一产业;B表示第二产业;C表示第三产业。结合图中信息,部经济最发达,第一产业比重最小,排除A;西部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商贸,第三产业比重大,排除B;东部和西部第三产业比重大,排除C;故选D。
举一反三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
①劳动力因素   ②国际援助   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 ④市场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西电东送示意图,回答问题(14分)

(1)北、中、南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分别是(  )(2分)
A.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B.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
C.京津唐、辽中南、沪宁杭
D.辽中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2)北路送电线路输送的主要是火电。它将煤炭资源转化成电能输出,这种能量输送方式与过去传统的输送方式相比,对经济和环境有哪些有利之处?(6分)
(3)为了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状况,除了西电东送,试提出其他3—4个解决措施(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区域
项目
A
B
人口(万人)
2239
3508
面积(平方公里)
27080
55375
耕地面积(千公顷)
989
2760
GDP(亿元)
16013
5276
城市化水平(%)
67.5
35.5
三次产业结构
2:47:51
26:44:30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343
91
单位GDP能耗(千克标准煤/元)
0.26
0.54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________(2分)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B.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C.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D.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原因是(  )
① 对自然资源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 
② 对自然资源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③ 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