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M、G五种元素分属三个不同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Z同主族,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Y、M同主族,可形成MY2、MY3两种分子。Y2是空气的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X、Y、Z、M、G五种元素分属三个不同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Z同主族,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Y、M同主族,可形成MY2、MY3两种分子。Y2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M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 。 (2)Y、Z的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共有________种;Y、G的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可作水消毒剂的有 (写出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3)上述五种元素中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之间可相互反应生成单质M的化学方程式为 。 (4)ZX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10分)(1) 第三周期第ⅥA族 (2) 5;Cl2、O3、ClO2 (3) 2H2S + SO2=3S + 2H2O (4)NaH + H2O=NaOH+ H2↑ |
解析
试题分析:X、Y、Z、M、G五种元素分属三个不同短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所以X一定是氢元素。Y、M同主族,可形成MY2、MY3两种分子,Y2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这说明Y是氧元素,M是硫因素。X、Z同主族,可形成离子化合物ZX,且Z的原子序数大于Y,小于M,所以Z是Na。G的原子序数大于S的,则G是氯元素。 (1)S的原子序数是16,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ⅥA族。 (2)Y、Z的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共有5种,分别是Na、O2、O3、Na2O、Na2O2。Y、G的单质或两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可作水消毒剂的有Cl2、O3、ClO2。 (3)上述五种元素中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之间可相互反应生成单质M,这说明M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分别是正价和负价,满足条件的是SO2和H2S,反应的化学化学方程式为2H2S + SO2=3S + 2H2O。 (4)NaH中H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易被水中+1价的H氧化生成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H + H2O=NaOH+ H2↑。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也高考中的常见题型。试题贴近高考,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该题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为载体,比较全面考查学生有关元素推断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及其对表中各元素性质和相应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
举一反三
下列关于18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原子核内有18个质子 | B.该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 | C.该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 | D.该原子的质量数为26 |
|
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氖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X<Y | B.原子半径X>Y |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X>Y | D.元素的最高正价X<Y |
|
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元素①~⑧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族 周期
| IA
|
| 0
| 1
| ①
| IIA
| IIIA
| ⅣA
| VA
| ⅥA
| VIIA
|
| 2
|
|
|
|
|
| ②
| ③
|
| 3
| ④
| ⑤
|
|
|
| ⑥
| ⑦
| ⑧
| (1)在元素①~⑧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最不容易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用电子式表示⑦的气态氢化物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④、⑥中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4)表中两种元素的原子按1:1组成的常见液态化合物X易被催化分解。某同学取5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各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X溶液,分别进行下列实验,研究外界条件对X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 序号
| 条件
| 现象
| 结论
| 温度/℃
| 催化剂
| 第一组
| 1
| 40
| FeCl3溶液
| 快速产生大量气泡
| 相同条件下,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 2
| 20
| A
| 缓慢产生适量气泡
| 3
| 5
| FeCl3溶液
| 缓慢产生极少量气泡
| 第二组
| 4
| t
| MnO2
| 快速产生大量气泡
|
| 5
| 20
| 无
| 缓慢产生极少量气泡
| ①第一组实验目的是:相同条件下,探究________________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2的催化剂A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组实验中,实验4的温度t是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