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铜在常温下能被稀硝酸溶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3Cu+8HNO3=3Cu(NO3)2+2NO↑+4H2O(1)用双线桥法分析上述反应(只需标出电子得失的方

已知铜在常温下能被稀硝酸溶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3Cu+8HNO3=3Cu(NO3)2+2NO↑+4H2O(1)用双线桥法分析上述反应(只需标出电子得失的方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已知铜在常温下能被稀硝酸溶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Cu+8HNO3=3Cu(NO32+2NO↑+4H2O
(1)用双线桥法分析上述反应(只需标出电子得失的方向和数目)______
(2)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
(3)硝酸在反应过程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硝酸没有全部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硝酸占总硝酸的______;
(4)若反应中转移了0.6mol电子,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______.
答案
(1)在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中,Cu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高到+2价,N元素的化合价由+5降低为+2价,转移的电子为6e-
则双线桥法标出电子得失的方向和数目为

魔方格


故答案为:

魔方格


(2)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Cu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硝酸为氧化剂,硝酸铜为氧化产物,
故答案为:稀硝酸;硝酸铜;
(3)生成硝酸盐体现硝酸的酸性,生成NO体现硝酸的氧化性,由反应及氮原子守恒可知,8mol硝酸反应时6mol硝酸体现酸性,2mol硝酸体现氧化性,则没有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硝酸占总硝酸的
6mol
8mol
=
3
4

故答案为:氧化剂;酸;
3
4

(4)由反应可知生成2molNO转移的电子为6mol,则反应中转移了0.6mol电子,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2mol,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2mol×22.4L/mol=4.48L,
故答案为:4.48L.
举一反三
(1)下列物质:(1)Na(2)Br2 (3)Na2O (4)NO2 (5)CO2 (6)SO3 (7)NH3(8)H2S (9)HCl  (10)H2SO4 (11)Ba(OH)2 (12)NaCl (13)蔗糖 (14)NaCl溶液.
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能导电的是______.
(2)在3BrF3+5H2O=HBrO3+Br2+9HF+O2中,______是氧化剂,______是还原剂,______元素被氧化,______元素被还原,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是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NaBrO3+3H2SO4=3Br2+Na2SO4+3H2O,与该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
A.2NaBr+Cl2=2CaCl+Br2
B.AlCl3+3NaAlO2+6H2O=4Al(OH)3
C.2H2S+SO2=3S+2H2O
D.C+CO2
 高温 
.
 
2CO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金属加工后的废弃液中含2%~5%的NaNO2,它是一种环境污染物.人们用NH4Cl溶液来处理此废弃液,使 NaNO2溶液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NaNO2+NH4Cl═NaCl+NH4NO2,第二步:NH4NO2═N2↑+2H2O.
①第一步属于______反应,第二步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②第______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______被氧化,______被还原.
③写出该反应的反应总式并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
(2)①请将5种物质:N2O、FeSO4、Fe(NO33、HNO3和Fe2(SO43分别填入下面对应的横线上,组成一个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O
②反应物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______,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
③反应中1mol氧化剂______(填“得到”或“失去”)______ mol电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2CO+O2
 点燃 
.
 
2CO2
B.Na2O+H2O=2NaOH
C.2H2O
 通电 
.
 
2H2↑+O2
D.2H2O+2Na2O2=4NaOH+O2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水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分析下列反应,水只作还原剂的是(  )
A.2H2O
 通电 
.
 
2H2↑+O2
B.2Na+2H2O=2NaOH+H2
C.2F2+2H2O=4HF+O2D.CO2+H2O=H2CO3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