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理综化学试卷)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铜与硝酸的反应。(1)用浓硝酸和水按照不同体积比配成不同浓度的硝酸溶液,各取10

(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理综化学试卷)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铜与硝酸的反应。(1)用浓硝酸和水按照不同体积比配成不同浓度的硝酸溶液,各取10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1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理综化学试卷)
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铜与硝酸的反应。
(1)用浓硝酸和水按照不同体积比配成不同浓度的硝酸溶液,各取10 mL硝酸溶液分别与铜片反应,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浓硝酸与水的体积比
实验现象

1:1
反应速率快,溶液很快变成蓝色,铜丝表面有大量气泡冒出,气体呈红棕色

1:3
反应速率较快,溶液变成蓝色,铜丝表面有大量气泡冒出,气体无色

1:5
反应速率慢,微热后速率加快,溶液变成蓝色,铜丝表面有气泡冒出,气体无色
 
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若生成标准状况下0.56 L NO气体,反应中被还原的HNO3的质量为         g(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依据上表,制备NO气体最适宜的是实验II,理由是         
(2)为防止有毒气体逸散造成空气污染,该小组同学改进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夹持仪器略去)。

用该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并验证产生NO气体的性质,实验步骤如下:
Ⅰ.安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气密性。
Ⅱ.打开旋塞C,从B管上端加入所选浓度的硝酸,至铜丝下沿(不接触铜丝)。
Ⅲ.向上移动B管,使A管液面上升至与橡皮塞恰好接触,关闭旋塞C,反应开始。
Ⅳ.当液面重新下降至与铜丝脱离接触时,反应停止。
Ⅴ.打开旋塞C,向下移动B管,使A中迅速进入少量空气,关闭旋塞C,观察现象。
……
①步骤Ⅰ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关闭旋塞C,从B管上端加入水,若观察到         ,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步骤Ⅲ操作的目的是         
③为使A管内的NO气体完全被溶液吸收,可进一步采取的操作是         ,能确定NO完全被溶液吸收的现象是         
答案
(1)①3Cu + 8H+ + 2NO3- = 3Cu2+ + 2NO↑+ 4H2O          1.58
产物是NO反应速率较快(不用加热)
(2)①A、B间形成液面差,且保持不变
② 赶走液面上方空气,防止NO被空气中的O2氧化,以便观察生成气体的颜色。
重复步骤的操作(或答“向下移动B管,使A中迅速进入空气,关闭旋塞C,待气体变为红棕色,反复上述操作”)。
再次重复操作后气体不再变为红棕色
解析

(1)①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 + 8H+ + 2NO3- = 3Cu2+ + 2NO↑+ 4H2O ;
8HNO3 (全部)  ~    2HNO3 (被还原)     ~  2NO
2×63g             2×22.4L
1.58 g             0.56 L     
②依据上表,制备NO气体最适宜的是实验II,理由是产物是NO,反应速率较快(不用加热)。
(2)①步骤Ⅰ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关闭旋塞C,从B管上端加入水,若观察到A、B间形成液面差,且保持不变 ,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 步骤Ⅲ操作的目的是 赶走液面上方空气,防止NO被空气中的O2氧化,以便观察生成气体的颜色。
③为使A管内的NO气体完全被溶液吸收,可进一步采取的操作是重复步骤Ⅴ的操作(或答"向下移动B管,使A中迅速进入空气,关闭旋塞C,待气体变为红棕色,反复上述操作")。能确定NO完全被溶液吸收的现象是再次重复操作后气体不再变为红棕色。
举一反三
(2014届陕西省延安市秋高考模拟理综化学试卷)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一个课题是“NO2能否支持木条的燃烧?”由于实验室中没有现成的NO2气体,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个方案(忽略N2O4的存在,图中铁架台等夹持仪器均已略去):
I.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5分)

(1)硝酸铜固体加热分解的产物有氧化铜、二氧化氮和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________________。
(2)当集气瓶中充满红棕色气体时,木条复燃了。有的同学得出“NO2能支持木条的燃烧”的结论。你认为这一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                                                        
II.实验装置如图所示:(5分)

(1)写出浓硝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实验开始后木条上的火星逐渐熄灭,有的同学提出“NO2不能支持 木条的燃烧”的结论。你认为这一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3分)
III.为了更能直接说明“NO2能否支持木条的燃烧”这一问题,请你重新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简述实验原理和主要操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4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卷)
氨气在工农业生产中有重要的用途。某校甲、乙两个化学小组分别对氨的相关实验进行了研究。

(1)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方法制取氨气,
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空格中。
 
实验装置
实验药品
制备原理
甲小组
A
氢氧化钙、氯化铵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乙小组

浓氨水、氢氧化钠
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氢氧化钠的作用:
                               
 
(2)甲组通过右图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已略去)验证了氨有还原性,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                                       ,硬质玻璃管中氨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甲组将足量氨气不断通入滴有酚酞的AgNO3溶液中,现象为                      
反应结束所得溶液中除了H+、OH、NH4+外还主要含有的离子有                    
(4)乙组欲制备氮化镁,查阅资料发现氨跟氧化铜反应可以制备氮气(2NH3+3CuO3Cu+N2+3H2O),而氮气跟镁在高温下反应可得到氮化镁,但氮化镁遇水立即反应生成Mg(OH)2和NH3。乙组提出了如下制备氮化镁的实验方案示意框图(实验前系统内空气已排除;图中箭头表示气体的流向)。你认为此方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①-⑪分别代表有关反应中的一种物质,请填下以下空白。

(1)①、④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②的形成过程为                     
(3)⑧与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检验③的存在的方法是      
(4)Mg也可以与⑧的稀溶液反应生成⑥,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
某研究小组想研究碳与浓硝酸的反应。其实验过程如下。
操作
现象
a.用干燥洁净的烧杯取约10 mL浓硝酸,加热。
 
b.把小块烧红的木炭迅速伸入热的浓硝酸中。
红热的木炭与热的浓硝酸接触发生剧烈反应,同时有大量红棕色气体产生,液面上木炭迅速燃烧,发出光亮。
(1)热的浓硝酸与红热的木炭接触会发生多个化学反应。
① 碳与浓硝酸的反应,说明浓硝酸具有     性。
② 反应产生的热量会使少量浓硝酸受热分解,产生红棕色气体、一种无色无味的单质气体X和水,气体X的化学式是     
(2)实验现象中液面上木炭迅速燃烧,发出光亮。同学甲认为可能是木炭与气体X反应产生的现象;同学乙猜测NO2可能具有助燃性,木炭能在NO2中燃烧。他们设计了以下实验。
Ⅰ.制取NO2气体。
① 在虚线框内画出用铜与浓硝酸制取和收集NO2的装置简图(夹持仪器略)。

② 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NO2,该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量相等的正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Ⅱ.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在空气中引燃木炭,使其燃烧并带有火焰,将带火焰的木炭伸入盛有NO2气体的集气瓶中。
实验现象:木炭在NO2气体中持续燃烧,火焰迅速变亮,集气瓶中气体颜色变浅直至无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遇空气不变色。
① 根据实验现象写出碳与NO2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 试分析是否需要增加带火焰的木炭与纯净的X气体反应的实验      
③ 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甲、乙同学的预测是否合理,请简述理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NH3的实验正确的是
A
B
C
D
 


 
NH3
 
 

 


 
实验室制NH3
证明NH3极易溶于水
收集NH3
吸收多余NH3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