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固定装置去)。(1)A中使用的药品是等物质的量的碳酸氧钠和碳酸氢铵,则在下列仪器中,A中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固定装置去)。(1)A中使用的药品是等物质的量的碳酸氧钠和碳酸氢铵,则在下列仪器中,A中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氨的催化氧化”实验(固定装置去)。

(1)A中使用的药品是等物质的量的碳酸氧钠和碳酸氢铵,则在下列仪器中,A中未画出的仪器有                    (填序号)。
①分液漏斗 ②试管 ③烧瓶 ④酒精灯   ⑤导管 ⑥橡胶塞
(2)与装置B中的药品发生反应的物质有                (填化学式),装置c中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A、B中药品足量,则装置D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自                       
(4)指导老师从安全与环保角度考虑.指出该装置有两处明显的缺陷,请你提出修改建议:                                                                      
答案
(1)②④⑤⑥;(2)CO2,H2O;4NH3+5O2 4NO+6H2O;(3)铜片逐渐溶解并产生气泡,溶液变蓝色,气体在广口瓶上方变为红棕色;(4)在装置C、D之间增加一个防倒吸装置,在装置D后面增加一个尾气吸收装置。
解析
(1)A中使用的药品碳酸氧钠和碳酸氢铵是固体,加热固体产生气体所需的仪器是②试管、④酒精灯、⑤导管和⑥橡胶塞;(2)由(1)中加热碳酸氧钠和碳酸氢铵产生CO2、H2O和NH3,与Na2O2反应的气体是CO2和H2O;在B中反应生成O2与NH3催化反应:4NH3+5O2 4NO+6H2O;(3)若A、B中药品足量,则C中反应生成的NO会与过量的O2反应生成NO2,NO2在D中与水反应生成HNO3,HNO3可与Cu反应,则会看到铜片逐渐溶解并产生气泡NO气体,生成Cu2,溶液变蓝色,气体在广口瓶上方NO与O2反应生成NO2,气体变为红棕色;(4)装置C、D之间由于压强的原因,应在装置C、D之间增加一个防倒吸装置;装置D中产生的NO2有毒,污染空气,应在装置D后面增加一个尾气吸收装置。
举一反三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和其他必要的仪器用品,完成下列实验。

(1)证明氨气具有还原性。已知2NH3+3CuON2+3Cu+3H2O。
①碱石灰的作用是               ,稀硫酸的作用是                 
②浓氨水与固体NaOH接触,为什么会逸出大量氨气?                                
                                               
③证明NH3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                                       
(2)用吸收了足量尾气的溶液制取少量硫酸亚铁铵晶体。
已知:硫酸亚铁铵是淡蓝绿色晶体,在空气中性质比较稳定。硫酸亚铁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硫酸铵、硫酸亚铁。制备硫酸亚铁铵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FeSO4+6H2O==(NH4)2 Fe(SO4)2·6H2O。若溶液的pH>8.1,Fe外将转化为沉淀。
①吸收了 mol气体后,烧杯中的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试依据“化学实验设计基本要求”设计制备硫酸亚铁铵溶液的方案,清简述实验方法。                                 
                                                  
②为了从溶液中分离出硫酸亚铁铵晶体,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类比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已知硝酸能把铁氧化成 Fe ( NO3)3、,但当铁过量时,产物是 Fe ( NO3 ) 2。某同学受此启发,提出一个相似的观点:氯气与铁粉反应,当 C12足量时生成 FeC13 , 当铁粉过量时产物是 FeCl2。为验证该观点是否正确,该同学将一根细的纯铁丝分别在足量和少量的 C12中点燃,取其表面生成物并分别编号为 A、B ,然后通过实验确定其成分。探究过程如下:
( 1 )提出假设: A 是 FeCl3, B 是 FeCl 2
( 2 )设计实验方案:分别取 A、B 的溶液均进行以下实验,但实验现象相同。请填写下表中的相应空格。

( 3 )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写出 C12与铁粉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为进一步探究 FeC13溶液的性质,他又利用 A 溶液做了如下一些实验,其中明显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将 A 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加热得到红褐色液体,该液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B.向 A 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铁粉溶解,溶液颜色加深
C.在 A 溶液中滴加 Na OH 浓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D.将 A 溶液加热蒸干并灼烧,得到 FeC13固体
( 5 )实际应用:
FeCl3溶液常作印刷电路铜板腐蚀剂,腐蚀后的废液中含有 FeC13、FeCl2、CuCl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两种从废液中回收 Cu的方案:
方案1:向废液中加人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所得滤渣中加人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后,再过滤即得到铜。方案1 中涉及的四种阳离子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2 :在废液中加人适量的盐酸调节溶液的 pH =" 1" ,用铜和石墨作电极进行电解。当观察到阴极上有少量气泡产生时,即停止电解,这时要回收的 Cu 已全部析出。方案 2 中铜作_________极,所发生的电极反应为(若有多个电极反应,请按照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全部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 2 在电极上直接回收铜,操作上比方案 1 简便,但方案 2 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卤块”的主要成分为MgCl2(含Fe2+、Fe3+、Mn2+等杂质离子),若以它为原料,按如下工艺流程图,即可制得“轻质氧化镁”。如果要求产品尽量不含杂质离子,而且成本较低,流程中所用试剂或PH值控制可参考下列附表确定

轻质氧化镁生产工艺流程图
表1  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值
物质
开始沉淀
沉淀完全
Fe(OH)3
Fe(OH)2
Mn(OH)2
Mg(OH)2
2.7
7.6
8.3
9.6
3.7
9.6
9.8
11.1
*)注:Fe2+氢氧化物呈絮状,不易从溶液中除去,所以常常将它氧化成为Fe3+,生成
Fe(OH)3沉淀而去除之。
表2   化学试剂价值表
试剂
价格(元/t)
漂液(含NaClO25.2%)
H2O2(30%)
NaOH(固98%)
Na2CO3(固99.5%)
卤块(MgCl2,30%)
450
2400
2100
600
310
请填写以下空白:
(1)在步骤②加入的试剂X,最佳选择应是      ,其作用是      。
(2)步骤③加入的试剂Y应是      ;之所以要控制pH=9.8,其目的是      。
(3)在步骤⑤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用下列仪器、药品验证由铜和适量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NO(仪器从图示所列中选用,N2和O2的用量可自由控制)。已知:①NO+NO2+2OH-→2NO+H2O②气体液化温度:NO2 21℃,NO-152℃

试回答:
(1)仪器的连接顺序(按左→右连接,填各接口的编号)为                        
(2)反应前应通入N2,目的是                                                
(3)装置F的作用是                                                        
(4)确认气体中含NO的现象是                                              
(5)若通入O2过量则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已知理想气体各参数p(压强)、V(体积)、T(温度)、n(物质的量)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某学校课外活动小组粗略测定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气体常数R的值,下面是测定实验的分析报告,请填写有关空白:


(一)测定原理: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中,气体常数R=pV/nT的数值可以通过实验来确定。本实验通过金属镁置换出盐酸中的氢来测定R的值。其反应为:
Mg+2HCl=MgCl2+H2
如果称取一定质量的镁与过量的盐酸反应,则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可以通过测出反应放出氢气的体积。实验室的温度和压力可以分别由温度计和气压计测得。氢气物质的量可以通过反应中镁的质量来求得。将以上所得各项数据代入R=" pV" /nT式中,即可算出R值。
(二)实验用品及试剂:①仪器:托盘天平、测定气体常数的装置(如上图所示);②试剂:6mol·L-1HCl、镁条若干。
(三)实验内容:
1.在托盘天平上称出镁条的质量(称量镁条天平的游码示数如右图所示,未用砝码,单位为g);
2.按上图搭好仪器。取下试管,移动量气管B,使量气管A中的水面略低于零刻度线,然后将量气管B固定。
3.在试管中加入15mL 6 mol·L-1HCl,不要使盐酸沾湿试管的上半部。将已称重的镁沾少许水,贴在试管上部不与盐酸接触。
4.检查仪器是否漏气,方法如下:(方法要求简单有效)
                                                                             
                                                                                                                                                          
5.如果装置不漏气,调整量气管B的位置,使量气管A内水面与量气管B 内水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要求“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原因是                                  ;实现“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操作是                                                  ),然后准确读出量气管A内水面凹面最低点的读数V1(如右图所示)。
6.轻轻摇动试管,使镁条落入盐酸中,镁条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此时量气管A内水面即开始下降。为了不使量气管A内气压增大而造成漏气,在量气管A内水面下降的同时,慢慢   (上或下)移量气管B,使两管内的水面基本保持水平。反应停止后,待试管冷却至室温(约10分钟),移动量气管B,使两管内的水面相平,读出反应后量气管A内的精确读数V2(如右图所示)。
7.记录实验时的室温t和大气压P。(已知室温为27℃,大气压为100kPa)
(四)数据记录与处理(在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镁条的质量
w=
           
g
氢气的物质的量
n=
              
mol
反应前量气管A内读数
V1=
          
ml
反应后量气管A内读数
V2=
              
ml
氢气的体积
V
          
ml
室温
T
             
K
大气压
P
             
Pa
气体常数R的值(计算过程和结果):
(五)问题与讨论:①在读取量气管内气体体积V1时,眼睛仰视读数,结果造成R的测定值         (偏高、偏低或无影响);②若没等反应试管冷却到室温就量取液面的高度,结果造成R的测定值         (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