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尤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4分)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2分)并予以简要评价。(2分)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2)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的”?(4分)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3分)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同时,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自身弊端。
——《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继承”辛亥革命的?(2分)结合所学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超越”辛亥革命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认识?(4分)
答案
(1)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4分) 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2分)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2分)
(2)史实: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体现三权分立的《临时约法》(4分) 理解:该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因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3分
(3)继承: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2分  超越:新中国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
(4)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追求民主政治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四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超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顾炎武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准确指出封建、郡县二制弊端所在。所谓“封建之失,其专在下”,便是指西周赋于封国之主权过大,最终形成指挥失灵,尾大不掉分裂之局。顾炎武所指“郡县之制,其失在上”,就是指的自宋元明以来这种中央过于集权,造成地方无力施政的状况。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实:孙中山通过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体现三权分立的《临时约法》。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但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认识到这种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
(3)注意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的联系和不同:继承: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无产阶级民主政治转变。
(4)认识类问题多是最后一个设问,其结论大多可以从前面几个设问的答案中自然引出。这种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对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要求较高,此外,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所涉的书写、内容形式摆放的格式化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的注意也很重要。
点评:民主与法治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的发展。本专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命题以选择题为主,兼有非选择题的链接综合考查。
举一反三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以下评价最能说明“始皇”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一项是
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历史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到清朝后期,当西方国家再一次回到民主制的时候,我们的老大帝国已经落后西方国家很多了,甚至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有识之士敏感地觉察到这将是“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处于这场变局之中的许多人以为必须全盘西化,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才能救中国,却不料历史的演进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中西民主制度在这场持续近百年的历史变局中第二次分野。这一次分野,中国选择了民主制度,但中国所选择的民主不同于西方的民主。
——摘编自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
材料二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1)据材料一指出,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历史分野各自是如何实现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政治两次分野之间的关系。(8分)
(2)材料二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的?(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它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
A.各国普遍进行改革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奴隶起义频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中央设三公等官职C.地方实行郡县制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