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政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选官制度变革对政治建设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

(20分)政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选官制度变革对政治建设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政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选官制度变革对政治建设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袭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魏源《魏源集》
(1)分析材料一中宋、明“尽变其辙”的含义及其意义。(8分)
材料二 这个制度(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材料三 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科举制)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钱穆《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2)科举制废除的动因是什么?试结合材料二、三谈谈科举制的废除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政治制度的建设有何认识?(4分)
答案
(1)含义:打破原来重世袭、门第的选官标准,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2分)
意义:选官制度更趋向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6分)
(2)动因:清代科举考试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失去了为清王朝服务的功能。(2分)
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培养新式人才。另一方面,新的选拔制度的缺陷加剧了政治动荡,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导致民国政治乱象丛生。(6分)
(3)政治制度建设要适时创新发展;新旧制度的更替需要有效衔接。(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含义:材料一中提到了“三代用人”、“秦汉以后”的用人制度,实际上认为这些时代用人制度体现了“ 世袭”的特点,或者说虽有改变,但是仍有贵族公卿一直享有较高政治地位的现象,而宋明则是“尽变其辙”,结合所学宋明时代的选官制度应该是科举制,所以其含义即可得出了。意义则需要谈科举制的意义即可。
动因:可结合材料二中的“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和清政府废除应该主要是为清政府的需要服务这两个层面回答即可。评价:需要一分为二去评价,既要看到科举制废除是因为“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这一进步性,也要看到材料二、三中所提到的“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等信息所反映出来的不利影响。
认识: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来谈制度建设的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科举制废除是因为“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所以可以得出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材料二、三所体现出来的科举制废除没有及时确立新的选官制度,导致社会动荡等信息,可以得出废除旧制度要提前谋划建立新的制度,以实现有效衔接,以避免出现社会动荡,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举一反三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任组长。下列各项中关于中国古代改革认识不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赋予了秦国新的生命力
B.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整顿吏治
D.这些改革给我们今天的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对监察官任职资格有严格要求,不仅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和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治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宋代就曾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充任御史,明代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御史必得科举出身,否则不选。这些规定的直接意义是
A.保证监察官的素质能担当重任B.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资治通鉴》记载,温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王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四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以下做法体现温彦博观点的是
A.把突厥置于边疆,但散居各州县,各使耕田,变其风俗,使之“化而为汉”
B.尊重突厥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给予突厥族以某种限度的自治权力
C.内迁突厥,但保全各旧部,把游牧民变成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D.分而治之,分散突厥各部在其旧地,设都护府管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表是根据赵翼《廿二史札记》整理而成,此表反映的现象是(  )
姓名
官职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陈平
丞相
游士
周勃
太尉
吹鼓手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A.西周:“封建亲戚”         B.秦朝:“独尊儒术”
C.西汉:“布衣将相”        D.隋唐:“金榜题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
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C.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