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打破了自魏晋以来三省分掌全国政务的惯例,实行“国之政本”的中书省——省制。对其作用表述有误的是A.有效避免“政出多门,不相统一”B.有效避免宰相专权,架空君

元朝打破了自魏晋以来三省分掌全国政务的惯例,实行“国之政本”的中书省——省制。对其作用表述有误的是A.有效避免“政出多门,不相统一”B.有效避免宰相专权,架空君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元朝打破了自魏晋以来三省分掌全国政务的惯例,实行“国之政本”的中书省——省制。对其作用表述有误的是
A.有效避免“政出多门,不相统一”
B.有效避免宰相专权,架空君主
C.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D.有利于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争权等弊端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元朝疆域辽阔,为提高行政效率,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宰相,与隋唐宋时期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相反,相权在元朝加强,易出现宰相专权。因此B项错误,故选B。AD项正确,一省制能够有效避免政出多门的现象,有利于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争权等弊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局面,因此C项正确。
举一反三
赵翼《廿二史劄记》 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 橡,曹参狱橡”厲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 “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 种状况说明了:( )
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B.市民阶层箪拥了国家政权
C.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D.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明清的科举制度,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八股取士,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然而,随着封建政治的僵化,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八股取士有很大的弊端,但也有合理的因素值得借鉴
B.科举制度最值得肯定的时期是明清时期
C.八股取士因其规范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八股取士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应彻底批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美丽中国”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中国古代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举措。 如西汉实行盐铁官营,严禁私人盲目开采。《唐律》明确划出禁伐区和禁猎区。北宋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这些举措说明:
①建设“美丽中国”是历代王朝追求的目标
②对重要资源实行国家管控有利于环境保护
③加强区域国际合作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手段
④立法和行政管理应是保护环境的有效举措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2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6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