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 D.有效地防止了政权被颠覆 |
|
答案
C |
解析
试题分析:由“唯一没有被动摇过”、“持续”可以看出材料要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
举一反三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年代
| 道、路、省
| 州数
| 郡国数
| 县、邑、道、侯国等
| 户数(万)
| 西汉平帝(1—5)
| —
| 13
| 103
| 1 587
| 1 223
| 唐贞观十三年(639)
| 10道
| 358
| —
| 1 551
| 缺
|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 15道
| —
| 328
| 1 573
| 841.3
| 宋开宝(968—975)末
| —
| 297
| —
| 1 086
| 309
| 宋宣和四年(1122)
| 26路
| 288
| —
| 1 234
| —
|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摘编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三 一个汉代青年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4分) |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根据该材料分析当时社会突出的问题是A.地方势力对皇权构成了最大威胁 |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 C.黄老思想下的西汉政治软弱 | D.地方势力都是刘氏势力,是皇权的屏蔽势力 |
|
“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应是 |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 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穆先生所述的第三演进完成于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