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文中的“选拔制”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

“……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文中的“选拔制”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文中的“选拔制”是
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可知,做官不是凭血缘的远近,而是根据客观的考试成绩。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科举制意义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举一反三
唐代谏官隶属门下省,其职责是谏诤皇帝的过失。到了宋代将谏官从门下省独立出来,职责变为纠正宰相的过错。下列措施的用意与此相同的是
A.以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立通判加以牵制
B.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收归中央
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把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D.设立三司使,掌握财政权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旧唐书》说:“始封之君谓之太祖。……汉以高皇帝(刘邦)为太祖,而太上皇不在合食之列,为其尊于太祖也。”根据材料,刘邦之父未获得庙号的原因可能是
A.刘邦称帝时他已经死亡B.刘邦与父亲关系不和睦
C.他没有参与西汉政权的建立D.他是比太祖更加尊贵的太上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下列各项对该观点理解不准确的是:
A.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B.结束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C.削弱宰相职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迄今为止,现代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三次大转变。按照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市定的研究,中国的“唐宋之变”,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也揭开了现代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变和大转型的序幕(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转型分别为西方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合著,韩毓海执笔《人间正道》
材料二 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
——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
材料三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宋朝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有6个,宋朝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10几个增加到46个。在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如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自《渴望生活在宋朝》
(1)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现代”大转型。(8分)
(2)用史实分析15至18世纪促使西方崛起的原因。(6分)
(3)社会主义的兴起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概括指出其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的实践结果。(4分)
(4)宫崎市定受到哪些史学范式(史观)的影响?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
C.主要地方官可世代沿袭
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