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五年,广西蛮叛,良出靖州讨之。数月,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十二年齐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汝约束士卒,毋外交约束:管束
B.寻复寇常州寇:侵犯
C.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延:召见
D.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宴然:安定太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毋与争锋与陈友谅角
B.并为帐前先锋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
C.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D.其将苏同佥驻君山吾其无东顾忧矣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    )(3分)
①能没水侦探                     ②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③奉命惟谨,备御修饬             ④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⑤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           ⑥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阴为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吴良在担任江阴指挥使时,奉太祖命休整防备,不主动出击。
B.太祖对吴良评价甚高,认为他在保障一方安定上功劳很大,让宋濂等人写诗文赞美他。
C.吴良在担任都督同知期间,不仅枕戈达旦,训将练兵,而且还兴办学校,大开屯田,因此深受太祖欣赏。
D.在平定广西蛮族叛乱时,吴良仅用数月时间,就剿清了叛军,其他各蛮族深为震慑,纷纷归附。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4分)
十二年齐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3分)
②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1)十二年/齐王封青州/王妃/良女也/遂命良往建王府/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
(2) ①张士诚多次用金银美帛犒赏将士,(要他们)窥伺机会进攻。
②太祖到江阴慰劳军队,巡视营垒,赞叹说:“吴良,是当今的吴起啊。
解析

小题1:延,延请
小题2:A.都是连词“和”;B.担任/撰写 C.介词,凭借/连词,因为  D.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小题3:①言其本领③言其听帝令⑤“追至浮子门”的是太祖。
小题4:这些事情都不是他担任都督同知期间所为。
小题5:(1)4分,每错断、漏断2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十四年”后可断可不断。
(2)①“数”1分,“飨”1分,“窥衅”1分
②“劳”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明白
B.而耻学于师耻:以……为羞耻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足:足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惑:糊涂
小题2: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③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跛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4: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句,连续设喻,在比较中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C.《师说》选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内容,来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论点鲜明,正反对比,事实论证与事理论证相结合,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论语》语段,做后面的题目(5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翻译“不患人之不己知”(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三则都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弘之归耕
王弘之,字方平,琅邪临沂人,宣训卫尉镇之弟也。少孤贫,为外祖何准所抚育。从叔献之及太原王恭,并贵重之。晋安帝隆安中,为琅邪王中军参军,迁司徒主簿。家贫,而性好山水,求为乌程令,寻以病归。桓玄辅晋,桓谦以为卫军参军。时琅邪殷仲文还姑苏,祖送倾朝,谦要弘之同行,答曰:“凡祖离送别,必在有情,下官与殷风马不接,无缘扈从。”谦贵其言。母随兄镇之之安成郡,弘之解职同行。
太祖即位,从兄敬弘为左仆射,又陈:“弘之高行表于初筮,苦节彰于暮年。夸内外晏然,当修太平之化,宜招空谷.以敦冲退之美。”元嘉四年,征为通直散骑常侍,又不就。敬弘尝解貂裘与之,即着以采药。
性好钓,上虞江有一处名三石头,弘之常垂钓于此。经过者不识之,或问:“渔师得鱼卖不?”弘之曰:“亦自不得.得亦不卖。”日夕栽鱼入上虞郭,经亲故门,各以一两头置门内而去。始宁沃川有佳山水,弘之又依岩筑室。谢曼运、颜延之并相钦重,灵运与庐陵王义真笺日:“会境既丰山水,是以江左嘉遁,并多居之。但季世幕荣,幽栖者寡,或复才为时求,弗获从志。至若王弘之拂衣归耕,逾历三纪;孔淳之隐约穷岫,自始迄今;阮万龄辞事就闲.纂成先业;浙河之外,栖迟山泽,如斯而已。既远同羲、唐,亦激贪厉竞。殿下爱素好古,常若布衣。若遣一介,有以相存,真可谓千载盛美也。”
弘之四年卒.时年六十三。颜延之欲为作诔,书与弘之子昙生日:“君家高世之节,有识归重,豫染豪翰,所应栽述。况仆托慕末风,窃以叙德为事,但恨短笔不足书美。”诔竞不就。
(节选自《宋书·卷第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迁司徒主簿迁:调任
B.苦节彰于暮年彰:显著
C.是以江左嘉遁遁:隐居的人
D.有以相存存:抚养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家贫,而性好山水吾尝终日而思矣
B.寻以病归以其无礼于晋
C.谦贵其言秦王恐其破璧
D.弘之常垂钓于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弘之心向隐逸的一组是                                   (   )
①好山水,求为乌程令                           ②性好钓,常垂钓
③依岩筑室                                             ④拂衣归耕
⑤隐约穷岫                                             ⑥常若布衣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弘之为人不慕权贵,面对满朝官员热烈送别某官员的情形,他断然拒绝,深受同僚敬重。
B.王弘之心向隐逸,不喜为官,自我解职之后,虽朝廷征召,但他前后达三十年之久并未再任职。
C.王弘之性好山水,曾在山水佳处筑室居住,其行为受到谢灵运和庐陵王义真的推重。
D.王弘之品行高尚,节操出俗,颜延之非常推崇他,想为他作悼词,可惜没有写成。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天下草,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而宾客每不与役与:参加  
B.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幸:希望
C.县掾史穷困  穷困: 穷困潦倒
D.芝不报其书报:回复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3分)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司马芝教育下属,不要因君主能力有限而违反法令,告诫他们违反法令必然招致祸害,所以他的下属都能奉公守法。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蒯通论
管同
使韩信竹蒯通之计,汉之为汉,诚未可知。虽然,吾不知通之所融劝信者,果何为也。
夫秦自陈涉以来,俊雄豪杰,鱼鳞杂袭,飙至而云起。战斗所伤,寡人之妻,孤人之子,屠戮人之父母。民被其毒,甚于始皇二世。
数年之间,并而归于刘、项。刘、项两雄亟战乎荥阳京索间,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于中野者,不可胜数。
当是时,天下一日不平,则百姓一日被其毒。毒之去也,待乎刘、项雌雄之决。为蒯生者,宜教信以速灭项王之策,使四海之内晏然无复战斗之危,而民安其所,则所称天下士矣。
知信之能安天下,而教之以乱,听其计,成与败未可知,而于意究何所取乎?两虎斗中原,伤人无算,不足,又驱一虎继之,彼蒯生者,抑何其不仁也。
或曰,生非为天下者也,其意专于爱信而已。君子曰:蒯生岂爱信?吾观其意,大抵自为焉已耳。何以言之?当郦生伏轼说齐,掉三寸舌,遂下七十余城,而通复说信以击之。破已服之国,不可谓仁;夺已成之功,不可谓智。内以丧其谋臣,外以劳其军旅,汉之疑信,自是始矣。
使通城爱信,不宜出此。盖自战国秦项以来,纵横捭阖之徒,无恒产而无恒心。乘天下之有事,说人主出金玉锦绣,以取卿相之尊。彼其人皆利天下之危,而不利天下之安;利天下之分,而不利其合也。蒯生承战国之风,见正下之将一,自度委质事汉,不过与陆贾、随何、郦生、平原君等,故乐天下之瓜分,已得籍以为资,而坐收其利。其始说信以击齐,是将败之于汉也,既而不成,则遂危言粟辞以触动之,必使其反而后已。其阴险叵测,盖虽高帝为其所欺,而况其下焉者与?
嗟乎!世所贵乎谋士者,为其能以排人之难也。使通诚爱信,则必思所以终全之矣。彼蒯生者,抑何其不义也。
(选自《明清散文选注》,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孤人之子,屠戮人之父母孤:使……成为孤儿
B.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罢:结束,完毕
C.晏然无复战斗之危晏:太平,安定
D.彼其人皆利天下之危利:认为……有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民被其毒,甚于始皇二世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宜教信以速灭项王之策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何以言之至于誓天断发,控下沾襟,何其衰也
D.盖虽高帝为其所欺而身死国灭,为天下奖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说明蒯通不仁不义的一组是(   )
①天下之民,肝脑涂地              ②知信之能安天下,而教之以乱
③而通复说信以击之                ④说人主出金玉锦绣,以取卿相之尊
⑤为其能以排人之难也              ⑥故乐天下之瓜分,已得籍以为资
A.②③⑥B.①⑦⑥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真正值得肯定的士人能够为天下百姓着想,消除祸患,安定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蒯通这类人是不在其中的。
B.作者用蒯通劝说韩信攻击已经臣服的齐国为例反驳了蒯通偏爱韩信的观点:正是由于韩信采用了蒯通的建议,刘邦开始猜忌韩信。
C.蒯通劝说韩信背叛刘邦自立,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刘邦的重用,认为自己效力刘邦不过和陆贾、随何、郦生等人得到同等的地位。
D.文章极有层次地剖析了蒯通的不仁不义,揭露了其自私自利的阴险心理,论证过程中,注重引用史实,议论不流于空泛,简洁有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