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记载道:“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梦溪笔谈》记载道:“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梦溪笔谈》记载道:“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B.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是时范文正(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可以看出,范仲淹采取的救灾措施是直接的救济;从材料“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可以看出救灾措施是以工代赈。故选B。ACD项材料均未体现。
点评:范仲淹的救灾措施是我国古代救灾措施的典型的代表。我国疆域广阔,气候条件多样,各种灾害频繁发生。古代救灾一方面体现的是政府的主导,包括救济和“以工代赈”等;另一个方面还有民间自救,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的救灾体系。古代的救灾体系给我们现在依然有借鉴意义。
举一反三
元代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比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B.加强专制皇权
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D.扩大统治区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知识分子论》中说:“‘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局面在历史上实在少见,也许只有史家绝称的‘贞观之治’勉强可以接近这种思想。”这种相互制衡的制度是 (  )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六部制D.三权分立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元史》载:“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 (  )
A.改变了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B.行省设丞相,拥有行政大权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D.官职有明确分工并相互协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