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

题型:福建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材料四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当时德国的历史背景,说明莱布尼茨为何推崇中国儒学文化?伏尔泰当时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
(2)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
(3)原因:德意志分裂割据;莱布尼茨赞赏儒家大一统思想,向往德意志统一。出发点:反对封建贵族的等级特权,提倡自由平等。
(4)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
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举一反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
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
题型:河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清稗类抄》载:光绪帝有一次阅考卷,发现大多数考卷“意皆从同”。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八股取士的弊端
B.古代选官制度的弊端
C.科举舞弊的结果
D.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题型:福建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清稗类钞》载:光绪皇帝有一次阅考卷,发现大多数考卷“意皆从同”。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八股取士的弊端
B.古代选官制度的弊端
C.科举舞弊的结果
D.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17世纪西方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题型:黑龙江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的文官凭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结成小集团,有学者概括称之为“姻谊”“乡谊”“年谊”等。例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中有:“你我年谊世好,就如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其中的“年谊”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题型:新疆自治区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