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四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1分)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2)材料三反映了古代社会什么样的经济生产方式?(1分)依据材料四,概括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不得照抄材料原句)(4分)
(3)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根本目的何在?(2分)封建统治者亦会针对土地兼并问题采取一些抑制措施,请举一例说明。(2分)
答案

(1)土地制度:井田制(1分)变化:土地私有制确立(1分)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或答: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改进)(1分)
(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分)  生活状况: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答到2点即可得4分)
(3)确保赋役的征派,维护封建统治;(2分)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回答时,一方面要紧扣材料,另一方面要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答。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表明这一土地制度是指井田制。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则反映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分析原因要结合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生产力的发展解答。
(2)本题也是考查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题主要考查经济方面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革。结合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可知生产方式的变革。结合所学回答状况。
(3)本题第一问主要考查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及其作用,回答时要结合我国封建经济的特点。重农政策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保证国家有充足的兵源、足够的劳役、徭役的征发,同时又稳定的赋税来源。从巩固统治。第二小问结合封建土地制度的弊端,联系历代的经济措施回答。
举一反三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2000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
A.三峡水利工程B.坎儿井
C.都江堰D.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出现于西周,完全废除于春秋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取决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和地主阶级的变法
C.春秋时期中国形成比较完备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D.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所有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陶煦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根应该是(  )
A.重农抑商政策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的繁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