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避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

(25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避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5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避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生活。
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如何?(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7分)
(3)结合材料三和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原作者对于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10分)
答案
(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4分)
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4分)
(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4分)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
(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4分)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4分)国际格局:两极对峙。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特征:小农经济的特点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可从生产组织形式、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和产品去向角度分析即可。不同:由材料一中的“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等信息可以推断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状况是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由材料二中的“(20世纪初)”、“河北《元氏县志》”、“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等信息可以推知其反映的经济状况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
(2)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写“局限性”,而且要求“分别”写。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近代的经济结构的,都没有全面看待。局限表现在材料一有夸大之处,其实小农经济还不可能完全解体;材料二只反映局部,材料只能代表河北农村地区。特点:可以结合材料一二得出,特点:由材料一反映的是沿海通商口岸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而材料二则说到内陆的河北农村的自然经济仍然大量存在,所以特点是地区发展不平衡。
(3)根据电影和漫画的原作者分别是美国和苏联的国籍角度思考,而且还要分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得出结论,表述时要做到史论结合。即从材料所提供的图片信息出发,然后落到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上即可。国际格局: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1947和1950年)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可以写成两极对峙,也可以写成东西方对峙或者冷战格局。
举一反三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早、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产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 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9 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四川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  )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
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朱子家训》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物资匮乏B.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C.传统农业,精耕细作D.自然经济,封闭保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