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分)运河漕运关系王朝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日伴着新兴的大一统帝国而生的客观形势之下,有开辟这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之必要,……运河之于唐宋帝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分)运河漕运关系王朝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日伴着新兴的大一统帝国而生的客观形势之下,有开辟这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之必要,……运河之于唐宋帝国,着实象动脉之于身体那样,它的畅通与滞塞,往往都足以影响到国运的兴隆和衰替。 ——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 材料二 《辞海》释:漕运者,水道运粮也。它是指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元代漕运河运、海运并举,而以海路为主。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朝规定漕运全部经由内河,停止海运,漕运全由运河承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黄河占道,运河淤塞,朝廷存在河运海运之争,但还是河运一派占优势。明清漕运有州县“收米一石止作七八斗” ,“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 “吞艘行数千里之运河,过浅过闸有费,督运催攒有费,淮安通坝验米有费,丁不得不转索之官,官不得不取赢于民”,“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 。 ——根据《运河史话》资料整理 材料三 同治十年(1871年)江苏漕运行海道,江南运河仍疏浚维修不断,黄河以北的运河,借黄水济运,借黄通漕,容易淤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漕运废止,但至三十年始裁漕督,全废河运。 ——梅芸《大运河历史兴衰及原因之探究 》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重视运河漕运的客观原因,指出明清时期漕运方式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阶段漕运方式变化给明清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运河漕运走向衰落、最终停止的原因。(6分) |
答案
(1)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南方经济的发展。(6分) (2)客观原因: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2分) 弊端:运河漕运盘剥百姓;滋长河政腐败;陈规陋费,背离市场。(4分) 影响:海洋意识薄弱,海洋航海技术由领先逐步落后;中国逐步走向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2分) (3)运河淤阻;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2分) 政治方面: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江南地区,社会动荡,经济破坏; 经济方面:轮船招商局的成立,近代铁路运输业兴起发展,加速了运河漕运的衰落直至停止。(4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当日伴着新兴的大一统帝国而生的客观形势之下”可以得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结合所学知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能够调动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可以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作用,结合唐宋史实北方战乱经济破坏,南方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因此统治者需要南方的大量供给。(2)依据“指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新办漕运河运是为了向京师运送粮食物资,宋元时期经济中心已经移到南方,而政治中心往往在北方,所以需要把南方的粮食物资运往北方,为此而大兴河运漕运,可以得出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第二问依据材料归纳即可。依据材料“借黄水济运,借黄通漕,容易淤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漕运废止”可以的出运河淤阻;漕粮改为折色(折现银);结合所学,近代以来的革命运动及战争都波及江南,使其经济遭到破坏,重要性降低;同时洋务运动发展近代海运,和近代铁路的修建使其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
举一反三
《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 |
(26分)人口政策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和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重大社会政策。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对我国人口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西汉会要》卷47)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东汉会要》卷28) 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唐大诏令集》卷110) 清康熙51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地”,取消了全部人头税。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政策是什么?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10分)。 材料二:“我国人口增加率30%,粮食增加率几年来是40%—50%,可见落实增加很快,但是粮食增加的速率不能长期地这样下去,因为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来总要成为问题的。同时,由于中国人口过多,劳动力廉价,人们不愿意改进技术实现机械化,进而无法提高生产率。” “我国的国民收入在1956年将近900亿元,其中消费部分约为79%,积累部分约为21%。因人口多,所以消费大,积累小,而这点积累又要分摊在这许多生产部门,觉得更小了。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控制起来,使消费的比例降低,同时就可以把资金多积累一些。”(1957年,马寅初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正是中国1950年和196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在改革开放时代恰逢劳动年龄,进入劳动,为改革开放带来了不断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在很长时期里,我国老年化程度并不严重。例如,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少年儿童占人口(0—14岁)比例从36.3%降低到22.9%,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从59.3%提高到70.2%,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从4.4%上升到7.0%。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在社会抚养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负担减轻的条件下,产生两个潜在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即所谓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蔡舫,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2)材料二、三在人口问题上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各自的理由是什么?(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我国人口政策制定有何建议? (4分) |
唐朝均田制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男子)和笃疾、废疾人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给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具有民本主义思想 | B.开始实行均田制度 |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D.基本实现男女平等 |
|
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该学者意在强调小农经济A.具有稳定性 | B.具有脆弱性 | C.具有顽强的再生性 | D.生产工具简陋 |
|
安徽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下表据《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统计,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时期
| 先秦
| 秦汉魏晋南北朝
| 隋唐五代
| 宋元
| 明清
| 人才数
| 3
| 55
| 34(隋3,唐19,五代12)
| 186
| 536
| A.隋唐五代人才少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说明经济重心未开始南移 B.五代时期人才数量多于隋朝反映了乱世比盛世更易造就人才 C.明清时期人才数量最多反映了封建社会仍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D.人才数量总体不断增长反映了安徽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