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民族精神造就了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

(17分)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民族精神造就了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7分)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民族精神造就了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发生了怎样的重大的政治变革?(2分)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限制君权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层面概括当时中国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因素。(2分)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其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到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3)概括材料三中“癸卯学制”的特点。(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以及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9分)
答案

(1)根本原因: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2分)
政治变革:分封制走向崩溃,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制度)开始出现;各国纷纷推行变法。(2分)
(2)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高度强化;(1分)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1分)
(3)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分)颁布的背景:北洋政府的重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人们思想;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受“西学”的影响。(6分)(答出3点即可)
进步性:重视教育的普及;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注重培养经济人才;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关注地方教育的差异。(3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注意材料时间“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根据所学知识,这是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分封制走向崩溃,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制度)开始出现;各国纷纷推行变法。
(2)注意题干要求“从政治、经济层面”,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明清时期的思想家虽然也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但是政治上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势力强大,不像西方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开始;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不像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迅速。
(3)第一问注意材料信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说明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问注意材料信息”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结合时间、政府等信息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第三问注意材料信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概括进步性。
举一反三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
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
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
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 048.35
5.72
 
 
94%
魏晋南
北朝
122(北方
粟、麦)
215(南方
稻谷)
1 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
粟、麦)
328(南方
稻谷)
1 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植茶业发展的原因。(6分)
(3)你对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的可信度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3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史籍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通俗俚语是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追求。“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农民阶级的通俗愿望 ,形成这种低层次需求的根本因素是(  )
A.农民要求不高,容易满足
B.封建统治残暴,农民不敢有太高的愿望
C.自然经济的长期影响
D.农业生产比较容易,没有太大风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作用B.私田主人永久拥有土地所有权
C.封建生产方式比奴隶制进步D.私田的开垦能激发人的积极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其追兽及捕兽者,***之。”这段材料说明古人很早就懂:
A.保护自然环境B.封闭山林猎场C.严惩猎***家犬D.禁止进山伐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