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转变的原因主要是A.新的生产力的确立B.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C.水利技术和水利工程的修建D.政治稳定和政府重视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转变的原因主要是A.新的生产力的确立B.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C.水利技术和水利工程的修建D.政治稳定和政府重视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A.新的生产力的确立B.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C.水利技术和水利工程的修建D.政治稳定和政府重视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因此选B。ACD都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的结果。
点评:注意规律的应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是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表现。
举一反三
春秋时期,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 的新税制,其主要历史作用是
A.促使耕地转向私有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减轻农民负担D.确立封建制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是汉代农民使用的一种耕作工具——耧车。它反映了当时
A.注重精耕细作B.开始使用铁器
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和耕作方式。 (4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产生这种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6分)
材料三 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表
类    型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9.1%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不足1%
个体经济
71.8%
7.1%
(3)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东汉崔《政论》说:“(赵过)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材料中描述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嫁树艺,多聚菽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这则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的生活富裕安逸B.农业地位极其重要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