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历代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历朝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效果不一。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历代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历朝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效果不一。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历代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历朝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效果不一。
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卷八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征?(4分)简述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4分)
材料二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
材料三 “至于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
——孙中山《民生主义》(1924年)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可以看出孙中山解决农民问题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简要回答孙中山民生思想改变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图一到图四)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其影响。
材料四:从2004年至2010年中央连续七年发布“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
——新华网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三农”问题?
答案

(1)特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积极影响:①小农经济是两干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生产资料基本归农民私有,使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转变:从“平均地权”到承认“耕者有其田”。
背景: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做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
(3)①1950年到1952年年底的土地改革,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②1953年到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
③1958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1)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3)据材料三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怎样?
材料四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⑷有人说当今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倒退到了封建的小农经济状态,你如何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图一                         图二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三:新设备(注:广告图片。19世纪末。农业设备在变化。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
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贴。
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
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
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
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
——材料三、四摘自《欧洲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带来的影响。
(4)怎样理解材料一与材料四所述的农业领域中的“革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农耕图                          五谷六畜图
材料二 从纯经济的观点来看,这一规模的大量生产所意味的东西,从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尔的以下这番无可非议的大话中可觉察出来:“从苏必利尔湖开采两磅两磅铁石并运到相距900里的匹兹堡;开采一磅半煤制成焦炭并运到匹兹堡;在弗吉尼亚开采少量锰矿运至匹兹堡——这四磅原料制成一磅钢,对这磅钢,消费者只需支付一分钱。”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据此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所述的是什么生产方式?从材料中看这种生产方式的一大特点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有什么弊端?
(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对此,你有何看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一新的生产力以下列各项中哪些为代表:
①栽培谷物  ②驯养牲畜  ③犁耕技术   ④铁制农具   ⑤水利灌溉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据《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茸屋植树,敢致功力。           ——据《五代史·周太祖本纪》
材料三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忍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6
材料四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饿莩耳。           ——据《救荒话民书》
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自耕农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4分)
(2)分析我国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因素。(4分)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封建政治经济的内在矛盾。(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