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 |
材料一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 |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材料三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 |
(4)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东西方文明的转型与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500——1763年,欧洲突飞猛进,迅速上升到世界经济首位。这一时期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后来,欧洲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又经过几百年的对外战争,欧洲作为世界创业者,得到大部分利益而损害了其他地区,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1763年间欧洲经济迅速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依据材料指出此后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 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 |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 |
(4)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农业的传统,高度发达的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突出特征。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材料二 我国人口在秦朝2000万,汉代约6000万,到1000多年后的明代初期依然是6000万,明万历中期(16世纪末)增至1.5亿,明末清初大幅度下降。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达到一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突破二亿;乾隆五十年(1790年)超过三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超过四亿。 材料三 乾隆后期,湖北江汉两岸“百姓生齿日繁,圩垸(滨湖小堤)日多,凡蓄水之地,尽成田庐”。 材料四 历史上长江荆江大堤溃决次数 | |
统计明朝嘉靖、万历年间黄河决口统计 |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缺乏科技方面的内容,请给予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材料二中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