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结论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郦道元(北魏)《水经注》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汴路即事》唐朝江边码头有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史实
| 结论
| 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郦道元(北魏)《水经注》
| 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
| 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唐)《汴路即事》
| 唐朝江边码头有草市
| 诸州镇郭下及草市见管属省店宅水,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后周太祖广顺二年正月敕》
| 草市成为政府重要的税源
| 市区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陆游《入蜀记》
| 南市是大规模的草市
| 上述有关草市的沿革,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
答案
C |
解析
试题分析:解读材料,根据材料“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可以得出这一时期草市已经出现,但是据此得出“草市最早出现于北朝时期”则显得论据不足,表格中的第一项是错的。“草市迫江货”说明江边码头有草市,表格的第二项亦正确;根据“其征纳课利,不得亏失”一句,说明草市的税收对于政府来说是很重要的,表格中的第三项结论也正确;一般的概念中,“草市”定义为“乡村定期集市”,根据此,表格中的第四项结论也符合。 |
举一反三
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 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 C.封建制度走向衰弱,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 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
|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形容某一都城商业繁荣时有这样的描述: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都城是右图中的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 |
材料题:“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1)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2)诗中的“此河”全长有多少?地位如何? (3)请写出“此河”的三点四段分别是什么? |
(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太和五年(公元831年)七月,左右巡使奏:“……不合(不应当)辄向街开门户,悉令闭塞。” ——摘自《唐会要》卷八十六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摘自(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 暨上海开埠,外人麋集。彼时中西隔绝,风气锢蔽,洋商感于种种之不便,动受人欺。时则有宁波人穆炳元者,颇得外人之信用,无论何人接有大宗交易,必央穆为之居间……及后外人商业愈繁,穆一人不能兼顾,乃使其学徒出任介绍,此为上海洋商雇用买办之始。 ——摘自姚公鹤《上海闲话》 材料四 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投资情况(见表2) ——美国学者郝延平统计
时间(年)
| 类别
| 投资比例(%)
| 1883——1913
| 轮船航运
| 54.5%
| 煤炭开采
| 67.7%
| 1890——1910
| 机器纺织
| 23.23%
| 1872——1893
| 机器制造
| 27.68%
| 材料五 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同时与法国等国家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见面关税、开放市场……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尖锐地批评,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是把实力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起点上…… ——摘自张跃发、刘养洁《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政府管理商业的举措。(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这些因素未能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的原因。(12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近代买办阶层出现的原因。有人认为“买办是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10分) (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评析这一政策的影响。(8分) |
(13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 (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秉,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代在商业市场上的新变化。(3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