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

(30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0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10分)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4分)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8分)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一。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4分)
(4)上述材料对当今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4分)
答案

(1)“迹象”: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上,出现了反映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或活跃的儒家思想)。(4分,合理表述酌情给分)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思想上理学的僵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因素:外国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尖锐;清朝专制统治更加腐朽。(4分,若答洋务运动等自救运动失败给1分)
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4分)
作者认为前者符合世界大势,后者“昧视”时代的要求。(4分)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分)
表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2分,或答肯定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
(4)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顺应时代的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4分,合理表述均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角度概括明清时期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上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政策角度概括明清时期封建统治对社会转型的阻碍。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以及所学知识,清朝统治日益腐朽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是指维新变法运动,主张政治变革,、“暴力反洋运动”是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但是盲目排外。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回答,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回答。
(4) 吧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但要言之有理,如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
举一反三
西汉初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促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是
A.“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B.“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C.“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D.“国家置市易司,笼制百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时期
地区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清末以来中国商店的门前往往有下面这副对联:“经营不让陶朱(注:春秋时期大商人)富,货殖何妨子贡贤。”这说明当时社会(  )
A.崇尚“富而好礼”B.士商地位完全平等
C.鄙视“货殖功利”D.重农抑商观念废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由此不能得出(  )
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农产品商品化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
明代,全国八大钞除九江为长江关外,其余七个均设在京杭大运河沿线,从北至南依次为:崇文门、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北新。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运河七关商税年均收入共计31万余两,天启年间(1620--1627年)年均收入为42万余两。清代,运河七关全部保留下来。康熙年间岁入60余万两,到清代中叶已增至一百四五十万两。
年 代
康熙25年
(1686年)
雍正3年
(1725年)
乾隆18年
(1753年)
嘉庆17年
(1812年)
运河关税岁入(万两)
63.7
63.9
154.3
144.1
占全国关税总额(%)
52.2
42.7
33.6
29.9
资料来源:据各朝《会典》关税项及《史料旬刊》27—30期所载各关税额统计。
——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
依据材料概括说明明清时期运河钞关关税收入概况,如何认识这种情况。(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