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

(13分)“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3分)“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山西帮”的晋商,也有“安徽帮”的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清末民初人士张原炜指出:“海禁弛而互市起,商业更为世重。大商豪贾,俨然与操国柄者相息消,势位骒隆,才者益以起。”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
——郎咸平《天下宁波帮:诚信、团结、现代商业意识》
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之处(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宁波帮“崛起于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的具体原因是什么?(7分)
答案

(1)答案:晋商和徽商: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4分)‚宁波帮: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2分)
(2)答案: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宁波帮敢为天下先,敢于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宁波地方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和商业传统;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辛亥革命后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的热情等。(答出其中2点即可,7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等信息可以分析的出“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之处。(2)“宁波帮”崛起于近代中国,主要原因可以从宁波开放通商口岸较早,宁波人较早的接受了西方的经营理念;宁波人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后来政府的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举一反三
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随身携带大量纸币
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贩布
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得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
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6分)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补救、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6分)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到1932年,20年问,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写到:“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洲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A.人们生活习俗改变 B.城市商业功能显著增强
C.官府鼓励人们经商D.人们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