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曾述“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对此理

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曾述“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对此理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曾述“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B.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商人利益
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
C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3个省区。——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长安市有九,各方;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三辅黄图》
卷二(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何特点?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对商人实行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限制商人
C.禁止经商
D.反腐倡廉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清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下列对此时期人均耕地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

题型:0103 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0103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0103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时期人均耕地数(亩)
康熙二十年27.92
乾隆二十八年6.89
乾隆三十年3.56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下列各项中与此思想关联密切的是
[     ]
A.秦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汉初休养生息
C.唐初赋役制度改革
D.宋朝奉行“不抑兼并”政策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