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逐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逐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逐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相似政策。(2分)
(2)明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种目的?这种目的是否达到?为什么?(3分)
(3)清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种目的?依据是什么?(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清的对外政策。(4分)
答案
(1)禁海令,不许民船出海贸易。
(2)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倭患。没有达到。因为东南沿海的奸商与倭寇勾结,倭患愈演愈烈。(3)阻止沿海居民与东南抗清势力相联系。依据:清初东南沿海人民坚持抗清,如郑成功。
(4)明清的闭关政策只能暂时防止外来敌患或人民的反抗斗争,但不能从根本上维护其统治,且严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
解析

举一反三
“重农抑商”政策之所以得到封建统治者重视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等人的大力宣传B.封建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C.政策推动了封建社会的持续进步D.政策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夸若干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略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对商人以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孛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材料四: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请回答:
(1)    从材料一看,雍正帝的观点是什么? (1分)结合材料说出他的根据。(6分)
(2)    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什么影响?(6分)
(3)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1分)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共12分)
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二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雍正、乾隆皇帝分别提出什么观点?(2分)据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
(2)指出其实行这些政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分)指出其产生的后果。(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王安石《促织》)
——摘编自李明伟(清末民初城市社会阶层嬗变研究)
材料二 各通商口岸输入洋纱统计表(1867~1892年)(资料来源:历年海关统计与报告)

材料三 郑观应提出:“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原夫欧洲各国,以通商为大径,以制造为本务。……若有商而无工,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即今力图设计,切勿薄视商工。……张謇在《代鄂督陈立国自强疏》中指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清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用机器,精制造……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数,御侮自在其中。”
——摘编自《张之洞评传》
材料四  1922年爆发棉纺织业危机,大生纱厂危机严重,当时政府没有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帮助。……日本在上世纪20年代初经济恐慌中采取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济措施,为各行业提供经济贷款援助。日本的大型企业、商业银行、股票交易所很快摆脱了困境,在随后的中日纱厂竞争中迅速拖垮了大生。……张謇寻求国外资金的支持,向美国资本家借款不成,大生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摘编自傅国涌《大商人》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织妇进行生产的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1867年~1892年中国进口棉纱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观应和张謇主要经济思想的异同。并说明他们的思想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10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走向衰落的原因。(6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共16分)
材料一:令民……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问题(1) 材料一中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如何评价这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问题(2) 材料二中导致这种社会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明中后期的这种社会变化在思想上的突出反映是什么?(2分)有什么意义?(2分)
材料三: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帝王的苦心经营终于迎来了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全盛时期——康乾盛世,但被称为“夕阳西下时的最后一抹辉煌”。因为在随后的历史长河中,很快由盛转衰,瞬间倒塌,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题(3)材料三中康乾盛世由一度繁盛到突然倒塌,给你的启示是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