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氏家训》:“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氏家训》:“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

题型:安徽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氏家训》:“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修之俸(学费)。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事笔札、代笺简之役,次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技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光明日报《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材料二  (2)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3)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弃用;(4)小学读经科废止;(5)注重小学手工科;(8)中学不分文科、实科;(9)中学及初级师范学校的修业年限由五年改为四年;(10)清末各学堂的奖励出身制度全部废止。     ——摘编自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三  自19世纪以来,英国制定实施的大多是旨在普及义务教育性质的教育立法……职业教育从产生那天起,就是主要面向工农群众的一个教育类型,因而,形成了欧洲中等教育的“双轨制”:一轨是自上而下地发展,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的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另一轨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一轨是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针对的是少数的贵族子弟,而后一轨则是群众性的教育系统,面向大多数劳动人民子女。……17世纪末,英国出现了以培养与训练雇佣劳动者为目的的“作业学校”、“星期日学校”、“贫民学校”。由于“圈地运动”和“动力革命”,致使贫苦农民及其子女涌进城市,工人也受贫困的折磨。因此,贫苦儿童的教育被作为“济贫”手段而加以实施。“作业学校”就是为贫苦儿童而创办的。     ——摘编自翟海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初探——一个历史的视角》
(1)指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据此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颁发,在当时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西欧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教育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观点:强调教育对择业的重要性。原因: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制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官学和私人书院的推动;理学的影响;科技的进步。
(2)有利于废除封建教育;促进男女平等;顺应了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
(3)特点:双轨教育。原因:政府重视;工业化的进程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逐步推动。
(4)多元化;民主化;现代化;大众化。
举一反三
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     ]
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符号,有时还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在《宋史》中大量出现了如:“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张忠恕”等名字。这一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是 [     ]
A.宗法思想      
B.法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理学思想
题型:上海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下表中的表述,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清时民间某商人死,遗妻田氏守寡终身。田氏自述她守寡是为了三子一女,“忍艰苦以冀其有成”“生不负于子女,死不愧于夫子”等,时人称之为“列女”。材料表明清朝时期[     ]
A.人们肯定妇女的社会价值    
B.妇女的素质大大提高   
C.理学是社会上的主流思想    
D.社会尊重妇女的选择
题型:山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