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他(马丁?路德)写道:“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即使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罪或全部免罪。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他(马丁?路德)写道:“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即使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罪或全部免罪。

题型:安徽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他(马丁?路德)写道:“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即使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罪或全部免罪。”       在加尔文看来,《圣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教会和国家的权威也只能来源于《圣经》。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宗教的讨论已经完全停息,所有的人同时成为孔子、老子和佛陀的徒众。                       ——摘编自法?古伯察《中华帝国》
材料三  18世纪时,欧洲对中国的崇拜达到民间异乎寻常的高度,那些以耶稣会士的报告作为自己观点基础的启蒙思想家们在这方面堪称独步。伏尔泰曾把中国的政治制度誉为“人类精神所能设想出的最良好的政府”。他们对据说在中国存在的宗教宽容推崇备至。这种崇拜在英国也引起了回应和共鸣,但是其热烈程度却要低得多,而且还夹杂着一些敌视的言论。1719年,英国出版了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作者笛福就把中国人描写成是一个“可恶的民族”。 ——摘编自英?罗伯茨编著《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和文化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魏晋以来传统儒学发展的轨迹,谈谈你对材料二作者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赞誉和宗教政策的推崇客观吗?为什么?结合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同时代的英、法两国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形成较大差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化源于生活,文化反映生活。”试结合上述材料所提出的近代东西方对宗教文化的态度,从政治、经济方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
(2)一方面,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隋朝儒学家又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佛、道经过反复碰撞与融合,到宋明时期形成了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的新的儒学体系(理学),至此,在中国“宗教的讨论已经完全停息”。另一方面,理学的形成极大地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宗教的讨论已经完全停息”实质上是封建文化专制不断强化的反映。
(3)否。18世纪启蒙思想家理性的蓝图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制,而当时的中国则是明清统治者空前强化封建专制制度。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封建统治根深蒂固;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步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工场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4)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生活在人们观念形态领域的反映;中国“所有的人同时成为孔子、老子和佛陀的徒众”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更凸显了封建经济和专制政治的需要;16~18世纪西方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不断深入的产物,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举一反三
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遵守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伏尔泰、罗伯斯庇尔这样做的意图是[     ]
A.尊崇中国的传统文明
B.加大东西方文化交流
C.反对特权,维护人权
D.重建法国的道德伦理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旦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     ]
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B.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代替封建等级专制,这主要是为了 [     ]
A.打破教会的思想控制
B.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
C.清除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
D.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格列弗游记》描述了医生格列弗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巫人国的游历,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被认为是“文学的伟大宝库之一”。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 [      ]
A.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B.体现了冒险精神
C.适应了殖民扩张要求
D.彰显了启蒙思想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作家们一般称之为自然权利的,就是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因此,这是自由地用他自己的判断和理性认为最适合的手段做任何事情的自由。自由这一词语,按照其确切的意义来说,就是外界障碍不存在的状态。   ——霍布斯《利维坦》
材料二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离,自由也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会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霍布斯与孟德斯鸠讨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各自是怎样认识的?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他们所讨论话题的出发点是什么?试对他们的主张进行评价。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