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篡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或整体历

(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篡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或整体历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篡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或整体历史的时代。“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来越彻底,历史也就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称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问题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15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3)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史(19世纪40年代末期)的影响。
答案

(1)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2)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化。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开始卷入整个世界市场;洋务运动企业的兴办标志着中国近代企业的起步;民族工业开始出现。政治: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闭关锁国”被打破,国门从此被打开。思想文化:提倡“经世致用”,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新思想和早期维新思想;引进自然科学,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因此凡是对推动世界整体历史发展其促进作用的就应该给以积极评价,结合所学可以发现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积极推动了全球历史的发展进程。(2)从整体性史观,即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直接得出如下结论,即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出现。(3)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史(19世纪40年代末期)的影响,可以分析得出诸多结论,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军事等方向进行归纳即可。
举一反三
新航路的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传入中国、非洲等地的美洲独有物种中除甘薯、土豆、辣椒、花生等之外,还有(  )
A.棉花 B.玉米C.小麦 D.橄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联系越来越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了。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大西洋西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
材料二 在19世纪50至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材料三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l9%,美国l2%,德国l3%,法国9%。从1870年至l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 世界贸易指数和世界贸易总额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1)材料一、二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1500至l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与19世纪的欧洲统治世界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这一阶段
A.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趋加强B.代议制度普遍建立
C.马克思主义产生D.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材料中“我们的活动”
A.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B.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C.确立了欧洲对世界的统治D.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说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分)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列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 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3分)
材料二 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伏尔泰(《礼俗论》
(3)根据材料,指出伏尔泰所叹言的“发现东方”是指什么事件?哲学家发现“新的精神”世界又指的是什么?(2分)
材料三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 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4)材料三中1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3分)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机遇指什么?(2分)中国应如何对待这次机遇?(3分)并举例说明。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