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三角贸易(英文:triangular trade 或 triangle trade)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其贸易路线起源于欧洲,是真

(12分)三角贸易(英文:triangular trade 或 triangle trade)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其贸易路线起源于欧洲,是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三角贸易(英文:triangular trade 或 triangle trade)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其贸易路线起源于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洲际贸易。通常我们提到三角贸易,总会想到的是那罪恶的黑奴贸易。其实三角贸易,也随着殖民扩张的不断深入、世界市场的扩展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以下图1、图2、图3描述的是先后三个时期的三角贸易。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图片信息进行全面解读。

图1                                   图2

图3
答案

视角一,从时期、背景解读:图1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初期的三角贸易;这一时期,新航路刚刚开辟,美洲被发现。图2是新航路开辟后15~16世纪的三角贸易,由于种族灭绝政策与印笫安人锐减,为开发美洲而兴起黑奴贸易。图3是19世纪年前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这一时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大力推进,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
视角二,从殖民贸易内容解读:图1中的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金银,引进玉米、甘薯等作物,然后以金银换取亚洲的丝绸、香料,而美洲的玉米、甘薯也传入中国。图2中的欧洲殖民者将廉价工业品运往非洲,然后从非洲掠夺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再将美洲的金银、原料运回到欧洲。图3中的英国殖民者将在印度种植的鸦片走私到中国,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然后从中国进口茶、丝等原料、半成品,把中国变成英国工业发展的原料产地;再将工业品出口到印度和中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视角三,从殖民扩张方式解读:图1、图2时期的殖民属于原始的、带有赤裸裸血腥色彩的早期殖民扩张方式,反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需要,注重贵重金属货币的掠夺;图3反映的19世纪前中期的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为特征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市场(商品与原材料),故其殖民重点在于不惜手段打开中国市场。
视角四,从影响解读。对欧洲殖民者而言:图1、图2时期的三角贸易主要为欧洲提供大量贵金属货币,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引发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从而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图3时期的三角贸易则为英国开拓了新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有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与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
对亚洲、非洲、美洲被殖民地而言:一面破坏,带来深重的灾难,包括财富的掠夺、文化的摧毁、人口的贩卖,甚至种族灭绝,造成长期落后等;一面建设,主要指近代文明因素的传入,包括先进技术、思想、制度等。
对世界整体发展而言:三角贸易是真正意义上的洲际贸易,推动世界整体化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
其他小视角:比如玉米的传播,改变人类饮食结构以至于体质等;再如黑奴贩卖带来的种族歧视等复杂问题。(以上四大视角及其他小视角共7个层次中答出2个层次即可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读图片信息可从多角度来思考分析,如果从背景来角度,从三幅图片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来进行分析;如果从殖民贸易的内容的角度,可从三角贸易的内容来进行分析;如果从影响的角度来解读,可从三幅图片对殖民地、对欧洲殖民者、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来进行分析说明。
举一反三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力量来源》
时期
国家
主要力量来源
16世纪
西班牙
黄金、殖民贸易、雇佣军、王朝来源
17世纪
荷兰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世纪
法国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
19世纪
英国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与信贷、海军、自由主义规范、岛国位置(易于防卫)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

——资料来源: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当时,在中国享有带有不平等性质的权益的国家主要是美、英、苏三家。在具体实践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对策。美国是当时与新中国最为敌对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中美商约等一系列条约采取了不予承认的立场,美国此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特权至此在大陆全部丧失。这种处理干脆利落。苏联是中国最重要的盟友。对于中苏友好条约,中国政府并没有断然宣布废除,而是积极地与苏联政府展开重新谈判。1950年2月,中苏订立了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及一切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撤出,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至此,可以说中国已经完全挣脱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裴坚章《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年)》
(1)根据材料一,按照力量来源对上述强国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4分)。简要分析18世纪法国的文化如何成为力量来源。(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工业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4分)分析明清以来(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日益衰退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待不平等条约及其国家的对策。(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7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的崛起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荚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荷兰、英国和美国三国对市场经济是怎样创新和发展的。(3分)结合16至18世纪英国相关史实,从“虔诚、商业和自由”三个方面分析其创新的条件?(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开创的新模式对美国发展的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依据所学知识,概要评述这种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6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哪些创新性史实。(6分)综合上述,概括各国创新发展给我们的启示。(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       通过十字标尺测量,航海者可以确定维度
图1                                            图2

美洲一些植物,被欧洲人所熟悉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图3                                      图4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上图片所反映史实间的内在联系。(12分)(要求: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以下两幅贸易示意图,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14世纪欧亚贸易商路图                “三角贸易”示意图
①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②世界贸易活动范围扩大
③世界贸易路线由陆路发展到海路     ④从公平的商贸活动到掠夺性贸易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班同学在进行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拓展”的研究性学习时,搜索到一图片材料如下图,经分析研究,下列研究结论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是殖民扩张的根源
B.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C.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
D.殖民扩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