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当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至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二 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妄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外出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 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圆盘)、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贾雷德·载崇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上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2)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侉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
                                                                                                                                                                
答案
(1)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卓著,而在近代社会到来之前逐渐停滞落后。
(2)认同。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引导大批青年人皓首穷经以成科举,是造成科技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认同。中国科技在公元1450 年以前一直进步于西方,期间儒士大夫和俄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明代(公元1450 年前后)中同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明代则是儒士大夫和儒学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开始失落的年代。
(3)都认为在18 世纪以后,中间科技发展缺乏社会经济动力。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来源,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对科技发明的需求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进步。
(4)缺乏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与制制度对科技人才的束缚;相对封闭和相对富庶的大陆造成的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一反三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     ]
A. 理学思想的影响                         
B. 专制制度的松弛
C.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社会风尚的变化
题型:海南省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一到图三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题型:0122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上海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新疆自治区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山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图一

图二

图三
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
[     ]
A.“衣,依也”
B.“衣,隐也”
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D.“衣,身之章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治以重罪。
——《明史·舆服志》
材料二 早在1852年匈牙利政治家弗朗西斯·帕尔斯在美国游历时,曾这样感叹,人们的服装毫无个性,表现不出不同的社会等级,而在东欧,外国人立刻可以从不同的衣着看出一个古老的各种不同的职业和习惯。美国的“衣着民主”是其服饰上的一大特点,20世纪的美国人可能是穿着最讲究,穿着最相似的工业民族,缝纫机的大量使用以及生产的批量化,是造成这一特色的物质原因。
——《世界全史百卷本·世界近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材料三 1912年10月3日,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颁布的《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两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两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
——严昌洪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材料四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还流行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R·麦克法奈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衣着民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材料四中“列宁装”的流行反映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倾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上所述,影响人类服饰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衣冠禽兽”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其实它的原意并非如此。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武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麒麟、狮、豹、虎、熊……上述服饰的功能是
[     ]
A.御寒功能
B.标识功能
C.装饰功能
D.遮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