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1)概述材料一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6分)
材料二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l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指出玉米能传入中国的主要外部因素。 (8分)
答案

(1)火药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翻封建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2)影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食物结构;缓解了当时中国的粮食压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因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解析

试题分析:(1)这一题材料给提供的是中国三大发明是什么,但是要回答作用,需要学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外传及欧洲封建社会末期对中国发明的学习与运用所带来的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需要将三大发明分别去写其积极作用,关键要将其与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变联系起来。
(2)影响: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二概括,所以需要先提取有效信息,如“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大大缓解了l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据此在进行概括即可。外部因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世界史中的新航路开辟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即可得知正确答案。
举一反三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帝与景帝时期墓葬中的一张纸。该纸质薄而软,纸面平滑,纸上用黑色线条绘制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材料直接说明了当时
A.我国造纸技术臻于成熟B.该纸发明早于“蔡侯纸”
C.纸张主要用于绘制地图D.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关心人民疾苦,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请分析“齐民”的意思是
A.统治者B.南方人民C.平民百姓D.农学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意大利人利玛窦是著名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也是一位学者。1578年受命赴远东传教,当时正是明万历年间。在中国生活期间,他学习汉语,研读并翻译中国典籍,广交士绅,长期浸染在中国文化中,俨然一位地道的中国文人,被称为“泰西儒士”。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阐述基督教神学思想,而且和徐光启译出《几何原本》前6卷,传授欧洲天文学知识,不仅如此,他还是西方音乐、绘画和钟表制作技术最早的推介人。利玛窦为中国带来了欧洲先进的数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利玛窦易儒服,按士大夫礼节行事,逐渐融入中国主流社会,从此在华教士得以跻身士林。
——摘自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太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尊贤贵德,上下相安,我中土之风俗不如也。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宫室皆美石所制,高者百丈,饰以金宝,缘以玻璃,衣裳楚楚,饮食衍衍,我中土繁华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荷戈之士,皆万人敌,临阵勇敢,誓死不顾,巨炮所击,皆使坚城立碎,固垒随移,我中土之武备不如也。土地肥沃,百物繁衍,又遍贾万国,五金山积,我中土之富饶不如也。以如是之人心风俗,而鄙之为夷狄,吾惟恐其不夷也。”
————1632年信奉西教的浙江人朱宗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时的主要活动,并指出这些活动在东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作用。(8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是一幅描绘矿工在井下采煤情景的插图。这幅插图收录在被称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的一部书中。这部书是(  )
A.《天工开物》B.《农政全书》C.《本草纲目》D.《梦溪笔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注:图1是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题材取自《圣经》故事,表现的是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圣母被刻画成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年轻秀丽,温文尔雅。她所体现出的青春和不朽的美,正是人类对美追求的最高理想。图2是中国明清时期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小说《三言二拍》和《水浒传》。
请回答:
(1)说明米开朗琪罗能够创作出该作品的经济和社会思想原因。(4分)
(2)明清时期,中国文学产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