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研究中英贸易史时,在政府文档中他发现一篇名为“米切尔报告书”的资料,其中说到:“一想到要和3亿或4亿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某同学在研究中英贸易史时,在政府文档中他发现一篇名为“米切尔报告书”的资料,其中说到:“一想到要和3亿或4亿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这段资料A.是米切尔呈递给英王的报告 | B.应该写于1840年以前 | C.对中英贸易的未来估计准确 | D.反映了英国侵华的本质 |
|
答案
D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3亿或4亿人开放贸易”以及“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的信息说明英国对中国市场早已垂涎三尺,言即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故本题选择D。 |
举一反三
(26分)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朝贡模式。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蛮夷之邦”的“朝贡”,以朝贡为媒介确立宗藩关系。清朝前期,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各国向清政府“称藩纳贡”,接受册封,清朝则以“天朝”职责,庇护属邦,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 材料二:从自居世界文化中心、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近代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充满屈辱的,但又是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请回答: (1)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近代国际关系模式的挑战。举一例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这一体系作出的努力。结果如何?(4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说的“转变”? 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4分)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则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各有何依据?(8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围绕其判断展开外交活动的?(8分) |
1841年12月,美国国务卿亚当斯说:“鸦片问题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A.中英政治制度上的对立 | B.中英外交礼仪规则冲突 | C.中英意识形态分歧明显 | D.中英贸易地位的不对等 |
|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恩格斯也说过:“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能够为这些结论提供支持的史实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③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④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英国海军对华方略中写道:“这些行动的目的是双重的:首先,是以截断沿海贸易来困扰中国政府;其次,尽可能多多掌握中国人的财产,用以保证中国政府答应(我方)提出来的要求。…帝国所有沿海省份都会痛切感受贸易停顿的影响的。”围绕此方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方略运用于鸦片战争时期 | B.此方略运用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 C.反映该战争的性质为商业贸易战争 | D.战争结束后确立了广州“一口通商”的地位 |
|
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口岸甲是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