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
|
答案
D |
解析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的两个关键第一是时间,1858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个信息表明中国当时的腐朽政府被英法列强打败后被迫与其签定不平等条约,开始用“崇拜”的心态来对待西方列强。材料中由“夷”到洋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了清政府的屈服,另一方面客观上说明清政府的外交开始了平等的近代化外交。 |
举一反三
1865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之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的这段话A.嘲笑清朝官员愚昧无知 | B.干涉中国内政,推行奴化教育 | C.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 D.认为中国必须推行政治改革 |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设立五个租界 | B.要求设立公行 | C.规定五口通商 | D.中国自开商埠 |
|
一个美国人曾发表文章抨击说“中国贸易是一种垄断贸易;广州,是一个帝国对外垄断贸易的港口;行商是地方的垄断者……”西方打破这一状况始于A.16世纪初期 | B.18世纪晚期 | C.19世纪中期 | D.20世纪初期 |
|
(上海)“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关键词表
发昌机器厂
| 中共一大
| 轮船招商局
| 《时务报》
| 五四运动
| 《青年杂志》
| 上海强学会
| 《申报》
| 淞沪会战
| 江南制造总局
| 阅读材料,从“上海见证中国近代社会历程”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运用这3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0分)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协定关税和□□□□□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应为A.五口通商权 | B.领事裁判权 | C.最惠国待遇 | D.内地传教权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