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对鸦片战争很感兴趣,为此他收集了当时中英双方军队的相关资料。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清军英军武器清军使用刀矛弓箭和鸟枪,刀矛弓箭手和鸟枪手比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某同学对鸦片战争很感兴趣,为此他收集了当时中英双方军队的相关资料。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清军
| 英军
| 武器
| 清军使用刀矛弓箭和鸟枪,刀矛弓箭手和鸟枪手比例约是5∶5;鸟枪的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的(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绳枪,枪长2.01米,射程约100米,射速1~2发/分钟清军使用的火炮,如同其鸟枪,可以追溯至明代。至鸦片战争,火炮使用的年限大多已经很长,清初铸造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前明遗物
| 英军使用两种军用枪:一是伯克式前装燧发枪,枪长1.16米,射程约2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约在1800年后装备部队;二是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枪长1.42米,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4发/分钟,约在1838年起陆续装备部队英军使用的火炮在样式与机理与清军差不多,但制造工艺先进,质量好,有瞄准器具,射击范围广,射程远,射速快
| 火药
| 清军制造的火药仍按照明朝末年配方,主要凭借累积的经验,以手工业作坊或工场生产
| 英军制造的火药,按照1825年黑色火药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复实验确定最佳配方,由近代工厂生产
| 军舰
| 清军水师舰船有数百之多,基本特点是船的吨位小,船上安炮少,任务不是出海迎敌,而是近海巡缉,守卫海岸
| 英国海军主要作战军舰仍为木质风帆动力,只有少量蒸汽动力铁壳轮船,军舰较大,吨位从百余吨至千余吨,火炮较多,从10至120门不等,机动性强
| 兵力
| 清军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达80万,战争期间抽调到前线作战的兵力达10万人
| 英军正规军约14万,国民军约6万,总兵力达20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兵力约7 000人,后增兵,最多时达2万人
| ——据《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有学者认为,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洋枪洋炮”。“洋枪洋炮”出现在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依据材料概括英军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请从非军事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3)茅海建先生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
答案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进行殖民扩张,侵略中国;传教士来华带来新技术;出现早期“西学东渐”。 (2)特点:武器装备先进、近代化程度高、人数少,战斗力强、科技含量高、机动性强。 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体制僵化;经济上,重农抑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文化上,八股取士、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造成思想僵化;科技上,传统科技重经验轻实验;对外方面,闭关锁国的政策、天朝上国的思维,导致中国逐渐落伍。 (3)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或者必须近代化,顺应世界潮流。 理解:以史为鉴,就是面对错误。胜利使人兴奋,错误使人反思。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明朝末年,正值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时代。结合以下知识回答: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扰;西方传教士随着东来,西学东渐。第(2)问可以从英军武器装备、作战能力、科技成果先进等角度回答“特点”。从中国国情入手,联系此时中国政治体制、经济特征、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原因”。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带来的最直接的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必须以史为鉴,面对错误。 |
举一反三
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1)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分析材料二,吴元炳的这一奏议是否正确?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3)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三,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竞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哪些进一步的破坏?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清朝政府华侨观念以及华侨政策的转变,学者颜清湟把它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清初阶段,清政府因袭明朝的政策和观念,起初将华侨视为“弃民”、“罪犯”和“潜在的汉奸”,后又将之视为“政治犯”、“谋反者”和“叛逆”。 二是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将华侨视为“汉奸”,其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认为华侨对外来侵略者给予帮助。 三是1860—1876年期间,清政府将华侨视为“苦力”。其原因在于1860年英国强迫中国允许其臣民在英殖民地工作后,清政府对出洋华人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转而较为同情这些受拐卖的华侨。 四是1876年后,清政府将华侨视为“华民”、“华工”“华商”和“华侨绅商”。这表明中国已承认华侨是不应再受侵犯的合法公民。 由此看来,清政府由以前的弃侨转向护侨,始于1860年之后。而且,在这一政策转变过程中,华侨的人权逐步得以体现和维护。特别是1876年后,清政府开始视华侨为“华民”、“华工”“华商”和“华侨绅商”。到了1892年,薛福成接到黄遵宪请求朝廷豁除海禁的上疏,就给总理衙门大臣上书专论豁除海禁以招徕华民。1893年9月13日,清朝政府终于废除了传统的海禁政策,准许旅居外国的华民自由回国。从此,海外华侨与国内臣民处于基本平等的地位。 ——摘编自颜清湟:《清朝对华侨看法的变化》《南洋资料译丛》1984年第3期 (1)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华侨观念及华侨政策的演变。(10分) (2)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演变的原因。你怎样理解上述现象?(15分)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提取有关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图1 图2 |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清政府代表( )A.精明强干 | B.软弱无能 | C.不顾自身利益 | D.不谙近代外交 |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拍入侵并分裂新疆。当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足。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新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端匮乏。 一一摘编自《从海防与塞防之争浅析清政府的政治决策》 1875年5月,(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为了西征,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而偿还利息的总和,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左宗棠西征的目的固然值得肯定,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但是世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刘坤一、谭钟麟等人说“左相亟欲收复伊犁,以竟全功,不顾东、北两路,赤非公忠体国之道也。” 一一摘编自张学亮《左宗棠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左宗棠对国防问题的认识及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的国防措拖。(7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