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
A.李慈铭否定了外国人对圆明园的侵略行为
B.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C.该日记是记录圆明园遭劫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D.该日记写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从“圆明园为夷人劫掠”一句,排除A项,作者肯定了外国人的侵略行为。从“奸民乘之”分析出作者认为有中国人参与了抢劫,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作者亲 身经历了火烧圆明园,因此,材料不是一手材料,排除C项。圆明园被抢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其写作未必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排除D项。
举一反三
(26分) 各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三 当代大国角力下的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6分)
(2)材料二反映战后美国的战略意图是什么?(2分)结合二战后初期至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史实分析美国是否实现了其战略意图?(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重大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的?(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攘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永久性伤痛有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     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十五、十六世纪开始的“东西方碰撞与交融”到清代的康熙中后期,却突然沉 静了下来。从表面上看,H世纪后期直至19世纪初期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西方技民主义 者无暇顾及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世界,为清王朝的发展提供了 一个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但是在15、16世纪“世界史整体格局”已经形成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安定环境并不能给清 王朝带来真正的发展机遇,相反地,它更隔阂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了解与联系。当时,传统 中国应对的最好方式,是需要不断的“东西方碰撞与交融”,在碰撞与交融之间逐渐适应世 界历史的前进。但遗憾的是,中国没有主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从而使得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与交融”突然沉静了下来,这无疑使清王朝的中国失去了调整自身、适应世界历变迁的持续性的机遇。
—摘编自陈支平《以世界史视野看清代的历史地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作者关于影响清朝发展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得当。)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英国领事)照办”。外国人取得上述特权始于
A.19世纪20年代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80年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上海开埠——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16分)
材料一:(1845年)终于公布了第一次《土地章程》。……最早(签订租地协议)的是宝顺洋行,又称颠地公司。……洋行所在位置为“东至黄浦滩,西至公路,南至第九分租地,北至公路(公共使用的道路)”,其中能确切定位的界限只有东至黄浦滩,而西界和北界皆为公路,似乎难以定位。且所载第9分地,因道契遗失,也难觅踪影。

材料二:《外滩,1849年》,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外滩的全景画,为画家蒙太尔多的作品,描绘上海开埠初的景观。如图所示,由左往右分布为:华记洋行、中国海关、宝顺洋行、李百里洋行及仓库……以及英国领事馆。
材料三:英人一直谋求一块合适的土地建造领事馆。英国领事巴富尔自商议英租界时就一直觊觎苏州河南岸与黄浦江河岸交界处即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以北到苏州河的地块。……巴富尔给英国领事馆选址时可谓极具眼光,“英国的军舰在这里可以停泊,可以使英国人看得见而感到安全,我们的目的是在完全控制扬子江。我们藉着据有这个要塞的威力即可以向中国政府要求公允的条件,以稳定我们的商业关系”。
——材料选自《外滩何处是“源”》,2013.3.18《文汇报》
(1)宝顺洋行获得租地所依据的主要文件及内容是什么?(4分)
(2)《外滩,1849年》对了解上海租界和外滩有什么帮助?(4分)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上海租界和外滩的认识。(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