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6分)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
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2)试分别概述材料二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01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7分)
材料三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4)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法准确。)(8分)
答案
(1)提供基础: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生产方式和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3分)洋务派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为新思想的引进和传播创造了条件。(3分)
(2)含义:沉沦: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上升: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2分)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政治基础;(2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3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为中国社会的转折提供了思想基础。(2分)(4)第一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前  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2分)
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分)
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经济基础。(2分)科技文化方面: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了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2分)
政治上: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2分)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2分)文化上: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2分)
解析
(1)此问要求学生综合考虑两个事件的关系,洋务运动中的内容会为改良派和革命派提供相应的基础,从经济和教育两个方面答出即可。(2)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沉沦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而上升则是中国的探索反抗赢得新民主义的胜利的过程。本问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概况能力。(3)一定要准确找出“1901到1920年的”时间,点清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文化的影响,要求语言精确到位(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学生能持有主要的一种观点,并且做到言之合理即可。
举一反三
中国历史把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当作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受到外来侵略
B.签定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敲响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丧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天安门广场上屹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第一幅浮雕展现的历史事件是虎门销烟,铭刻这一历史事件的最大功效在于(   )
A.林则徐领导的反英斗争永垂不朽B.销烟这件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精神世代相传D.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就是一部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反抗的历史。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南京)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
当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辱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
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
断的民族情结。             
——刘妙雄、杨波《南京静海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材料二 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  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
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
民可以***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
材料四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农民起义频率频发生,但制度的稳定性却不受影响,在几千年
漫长的时间里,“治”多于“乱”,体现出制度的合理性。但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
它却无所适从,一乱逾百年,而且越乱越裂,直到现代化成为全民的共识之后,才大乱而
大治,为现代化创造了必备的环境。
——钱乘旦《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
请回答:
材料一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敲响”155声警世钟”,
这样的安排与中国近代史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请指出该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中的主要影响。(4分)
(2)图片一中的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
意,请你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2分)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
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6分)
(3)与辛亥革命中宣扬的“民族主义”相比,材料三中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提出有什么进步之处?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4分)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的结果是什么(不
得照抄材料)?请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创造这个“必备的环境”所作的努力。(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英国公布的《1849年中国各口贸易报告》说:“目前中国每年鸦片销售量约为
五万箱……据统计,1829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为12576箱,1839年约为四万箱。下
列对1829—1849年鸦片销售量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列强商品在华滞销导致鸦片销售量的迅速增加
B.《南京条约》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提高了鸦片销售量
C.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是列强继续鸦片贸易的原因之一
D.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推动鸦片贸易销售量的增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列强在中国获取下列特权的先后顺序是
①公使驻京权  ②协定关税权  ③设厂权
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①③D.①③②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