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兴衰体现了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1903年—1906年,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

教育的兴衰体现了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1903年—1906年,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教育的兴衰体现了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903年—1906年,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新进士进行再教育,并提供机会赴日游学。
进士馆学科程度及每星期教授时刻表(第二学年)
学科
程    度 (内  容)
每星期钟点
史学
泰西近时政治史 日本明治变法史
2
地理
外国地理
2
格致
化学大要
2
法学
商法 各国刑法 各国诉讼法 警察学 监狱学
5
交涉
国事交涉 民事交涉
3
理财
银行论 货币论 公债论 统计学
3
商政
商业理财学 商事规则 附海陆运输及邮政电信规则
3
兵政
军制学 附海军陆军学校制度 战术学
4
注:以上各科目外,尚有东文、西文、算学及体操,均作为随意科目。
(1)据材料概括进士馆课程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此设置课程的背景(6分)

(2)上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状况。分析图表中所体现的信息并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

(1)特点:介绍西方政治制度、外交、法律、经济,设置自然科学学科。(3分)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迫于形势,清政府实行“新政”;西方思想的传入。(3分)
(2)信息:建国后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文盲总数和成人文盲率均呈下降趋势。(2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推动国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后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推动教育改革。
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21世纪普及了义务教育。(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表格,运用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由材料可知设置学科涉及到政治外交、经济财政、人文地理、法学商学等方面,背景的归纳需要注意材料中的“1903年—1906年”,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即可。第(2)问,在认真分析理解图表内容的基础上得出的信息可以看出新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联系教材中已学知识归纳原因,原因归纳需要注意分阶段,如新中国成立后、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等几个阶段归纳即可。
举一反三
“议会采一院制或两院制,行政权由总统或内阁掌握,当日所写之宪法与下面一大群农村组织之关系极微,因为乡民的识字率一般认为只5%,农民只能集体指挥……传统的管制办法着重男人优于女人,年长的优于年幼,读书明理的优于目不识丁,这和全民投票的原则以及每一个人都有同等经济之机会不仅不相衔接,而且大相径庭。”这里评论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A.1787年美国宪法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B.促进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的封建制度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人在“救亡”心情下要求以西方“真理”来彻底而迅速地改造中国。康有为“上皇帝书”便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心态,一直到今天都还不失其代表性。依照这种心理发展下去,革命便成了唯一的“救亡”之道。一旦“革命”登场,政治(包括军事)力量便必然上升到主宰的地位,而文化力量则退居于无足轻重的位置。长期的“革命”最后是许多人相信“政治是决定一切的”。革命是以政治暴力改变现状,其效果是直接的,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革命可以摧毁旧政治秩序,并建立新政治秩序,但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引自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
(1)为了救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以哪些西方的“真理”来改造中国?(4分)
(2)康有为提出“全变”主张的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办法以实现“全变”?(2分)
(3)结合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史实说说材料中的“旧政治秩序”和“新政治秩序”分别指什么?(2分)
(4)孙中山为建立“新政治秩序”做出了怎样的努力?(2分)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3年5月3日凤凰网历史登载文指出:“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里一场规模不大的军队哗变引起天翻地覆的巨变,不仅一个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王朝走进了历史,而且顺带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一并终结。”对这段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武昌起义
A.显示了近代中国历史巨变的必然性B.是清朝统治结束和帝制终结的标志
C.具有偶然性的特点D.不是以终结帝制为目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起了巨大作用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