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一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图二 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一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图二 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一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图二 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革命(抗日)根据地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评分标准:任答二项信息即可)
信息一:从革命形势看:由农村革命根据地演变为敌后抗日根据地。(3分)
说明:革命的对象由国民党反动派转变为日本侵略者。(3分)
信息二:从地域分布看: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南方: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北方(华北)。(3分)
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实现了战略转移。((3分)
信息三:从斗争对象看:由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转变为反对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等。(3分)
说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3分)
信息四:从分布状态看:根据地由孤立分散到几乎连成一片。(3分)
说明:国共由对抗到合作,革命力量壮大。(3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依据图示提取相关信息,然后再加以说明,依据图片信息从革命形势变化、地域分布变化、斗争对象变化以及分布状态变化等视角去分析;革命形势变化的说明可以从“国民党反动派转变为日本侵略者”角度分析,地域分布变化可以从南北方角度分析,斗争对象变化从“由阶级矛盾转变为民族矛盾。”角度分析,“分布状态变化”从对抗到合作角度说明。
举一反三
诗词所反映近代民主革命的时代特点,最确切地说应是    (  ) 
A.打倒列强,铲除军阀B.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C.和平建国,避免内战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36年1月24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以“中国在哪里?”为小标题来叙述封面人物之一的蒋介石。以下对“中国在哪里?”的回答,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在内战中B.中国在建设中
C.中国在“解冻”中D.中国在同盟国集团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为“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增加,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国近代某时期的政治形势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北伐战争打响后,北洋军阀走向末路
B.武昌起义后,清政府面临崩溃
C.秋收起义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D.抗战开始后,敌后根据地开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是“1880年代及1930年代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口增长表”。该表从侧面反映了(  )
A.人口增长过快影响近代化发展
B.晚清和民国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
D.当时中国的民生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