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潮流:“西学东渐”(或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2)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的“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 (3)“五四”以前: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以中国国有文化的眼光去赞赏西方文化。“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前期倡导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在用新文化批评旧文化。 (4)变迁趋势:由领先世界到落后于世界潮流;由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 |
举一反三
在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心目中,有些西方传教士如理雅格、伟烈亚力、艾约瑟、傅兰雅、花之安、林乐知、李提摩太、李佳白等,他们不只是传教士,而是“西儒”,即西方学者。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 ] |
A.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极度推崇西方学说 B.西方传教士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产生积极影响 C.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化发展关系密切 D.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 |
“(利玛窦)其所著书多华人所未道,而士大夫如徐光启之辈,首好其说。”以下内容属于利玛窦“其所著书多华人所未道”的是 |
[ ] |
A.天文历算 B.火炮制造 C.水利技术 D.逻辑学 |
西学东渐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 材料一: |
利玛窦与徐光启像 |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开办后,前门大街贴出了这样的对联:“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大学士倭仁道:“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
材料三:1866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出版了一本介绍西方的小册子,仅仅在出版后的一年的时间里,这本小册子就发行了25万册。而中国江南制造局自1856年开始出版介绍西方的书,在此后30年时间里,总共加在一起,只销售了1.3万册。如果再考虑到日本人口只有同时期中国人口的1/12、日本国土面积只有中国国土的1/27,这个数字对比就更令人吃惊了。 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在甲午战争前,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离鸦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 |
材料四: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遗折中说:“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材料五: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图中利玛窦为何身着中国的服饰进行传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中对待西学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材料三中出现的现象并说明这种现象在戊戌变法前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天文历法等知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谕令钦天监:“向者新法(指西法)、旧法是非争论,今既知新法为是,尔衙门习学天文历法满洲官员,务令加意精勤。此后习熟之人方准升用,其未经学习者不准升用。” |
——《清圣祖实录》卷62(康熙十五年,1676年谕令) |
材料二 论者以古法今法(指西法)之不同,深不知历原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西人守之不失,测量不已,岁岁增修,所以得其差分之疏密,非有他术也。 |
——康熙帝《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
材料三 乾隆年间钦定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论《寰有诠》时曾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也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 |
——李建军《影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科学价值观》 |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康熙皇帝对古法与西法的认识前后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乾隆皇帝对西学的态度带来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西学东渐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 材料一: |
利玛窦与徐光启像 |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开办后,前门大街贴出了这样的对联:“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大学士倭仁道:“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
材料三:1866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出版了一本介绍西方的小册子,仅仅在出版后的一年的时间里,这本小册子就发行了25万册。而中国江南制造局自1856年开始出版介绍西方的书,在此后30年时间里,总共加在一起,只销售了1.3万册。如果再考虑到日本人口只有同时期中国人口的1/12、日本国土面积只有中国国土的1/27,这个数字对比就更令人吃惊了。 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在甲午战争前,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离鸦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 |
材料四: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遗折中说:“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材料五: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图中利玛窦为何身着中国的服饰进行传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中对待西学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材料三中出现的现象并说明这种现象在戊戌变法前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