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艰难前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而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艰难前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而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艰难前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而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晚清时节,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政府财政困难,列强又虎视眈眈,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却最终葬送了大清帝国……
材料二 秦国很小,传统的惰性力量较弱,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并不十分强大,拥有军政大权的秦孝公、商鞅锐意改革,把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贯彻到底,对反对变法的人严惩不贷,即使是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公子虔,商鞅也敢于黥之、劓之。
材料三 在一个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而又十分守旧的王朝末年,任何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顶多只是某种回光返照。更何况,维新人士不仅自身的权力很小,而且依靠的“圣主”光绪帝又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操纵……
材料四 艰难时势下的历史跃进,一方面必须唤醒人类的精英挺身而出,指点江山,另一方面又似乎必然使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智者蒙受种种磨难,甚至惨遭***害。
——以上均摘自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惊人相似的际遇”。列举相关史实予以说明。(6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两次变法“天壤之别的结局”的原因。(2分)
(3)以两次改革为例,谈谈你对材料四现象的理解。(2分)
答案
(1)相似际遇:国家贫弱,内忧外患的社会形势。(2分)
史实:战国时期秦国贫弱,守旧势力强大;受到其它诸侯国侵犯。晚清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国内人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4分)
(2)改革派力量的大小;变法措施落实与否;守旧势力的强弱。(任两点得2分)
(3)商鞅变法促使秦国走向富强;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注意提取材料信息“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晚清时节,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政府财政困难,列强又虎视眈眈”,进而得出结论。
(2)对比两段材料信息,材料二“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并不十分强大”“拥有军政大权的秦孝公、商鞅锐意改革,把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贯彻到底,对反对变法的人严惩不贷”;
材料三“一个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而又十分守旧的王朝末年”“维新人士不仅自身的权力很小,而且依靠的“圣主”光绪帝又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操纵”,从改革与守旧势力的对比、改革措施的落实等方面回答。
(3)材料四现象说明改革的必然性,但是改革的进程是艰难曲折的,联系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但是商鞅本人惨死;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2分)
举一反三
(10分) 1924年,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知识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不同的时代,史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解读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辇彀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凡被殴击。……举京师谣言纷纭不可听闻,皆谓康有为欲废京师六部九卿衙门。彼盈廷数千醉生梦死之人,几皆欲得康之肉而食之。其实康有为不过言须增设新衙门耳,尚未言及裁旧衙门也。而讹言已至如此,办事之难可以概见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
——萧一山《清代通史》,1923年
材料三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康有为公然诬蔑18世纪法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为“无道之甚”,替满清封建统治者策划防治中国人民革命的方法。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戊戌变法失败,宣告改良主义在中国没有出路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1954年
材料四 当前,仍有一些学者也认为“激进”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很难令人接受。反过来讲,假如康梁的变法主张温和一点,变法的速度再放慢一点,变法就可以成功吗?肯定也不会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2001年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概括,针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四则材料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原因分析?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今欲采西学,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风以下颖悟文童,倍其廪饩住院肆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闻英华书院、墨海书院藏书甚多,又俄夷道光二十七年所进书千余种,存方略馆,宜发院择其有理者译之。
——咸丰十一年(1881年)冯桂芬《采西学议》
材料二 1905年9月,清政府正式决定废除科举,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可以说其重要性超过了后来的辛亥革命。12月6日,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新机构——学部也正式成立了。学部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作出了许多工作。从那时起,中国有了第一批教育法规,新式教育在中国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那里起,中国有了第一册全国统一的教科书,1907年春《初小国文教科书》第一册诞生了;从那时起,中国教育便有了视导、考试制度,这是清末教育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那时起,中国便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学务统计。                  
——《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1862—1912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桂芬“采西学”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废除科举,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的依据。(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98年戊戌政变时,慈禧太后重训朝政,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予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从这段君臣对话的内容及其结果来看
①李鸿章已经认识到中国落后的部分原因   
②李鸿章是变法图强的倡行者
③慈禧太后主要关心自己及满清贵族的权力  
④李鸿章认为旧法不能使中国富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泠与筹备立宪等等。
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 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
——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5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1O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资料说“同月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_______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_________”当添入
A.五经博士B.军机大臣C.八股取士D.重农抑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