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

戊戌维新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戊戌维新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要抓住“最突出”这一限定性的条件,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以上都是戊戌维新的意义,但是,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都未成功,估算不上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故此题题应选D项。
点评: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举一反三
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设议院,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美国历史学家马士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了英国人赫德对中国戊戌变法的看法,赫德的意见如下: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对赫德的评论认识正确的是
A.赫德揭示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B.赫德把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康有为等人的筹划失败
C.赫德认为宣统皇帝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D.赫德认为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长时间以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请回答: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6分)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清政府正式下令各省督抚选派学生赴日留学……至1899年,中国留日学生已有100多人。1901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又增加到280余名,1902年为500多人,1903年1300多人,1904年达2400多人。1905年至1906年,中国人留学日本达到高潮。由于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和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等因素影响,留日学生人数猛增到8000多人。
与19世纪清政府派往欧美的留学生大多学习理工和海军不同,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军事、商业以至音乐、美术、体育,应有尽有,其中以学政法和陆军为最多。
——摘自王晓秋《清末为何出现留日热潮》
材料二 从1950年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其中向苏联共派出了8310人,占派出总数的78%。
中国向苏联派出的留学生,大多属于工程技术领域的,苏联的高等院校、企业、设计院和科研机构,为中国培养了很多的技术干部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根据苏联方面的统计,1951年到1962年有8000多名中国人,在苏联学习生产技术,有11000多名的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在苏联的学校学习……此外,通过科技合作系统,1500名中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学者,去苏联了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生产经验。
——摘自《中国向苏联大量派遣留学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及新中国初期留学特点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两个时期不同留学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