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下半年,苏联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的口号。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自愿原则B.生产关系的变

1929年下半年,苏联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的口号。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自愿原则B.生产关系的变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29年下半年,苏联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的口号。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自愿原则
B.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了生产力水平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机还不成熟

答案
B
解析
苏联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过火方式,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说明农业全盘集体化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适应,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农民强烈不满的史实不符。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曲线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1913~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一战的影响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
B.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是因为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出现上述变化是因为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D.此曲线图说明了经济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影响经济的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举措有什么特点?有何意义?(3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说明你的理由。(3分)
(3)材料三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依据材料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特殊历史条件”包括
(  )。
①国内外反动力量过于强大 
②俄国处在帝国主义威胁之下 
③俄国相对落后贫困 
④巩固苏维埃政权是最重要的任务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  )。
① 实行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④允许自由贸易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21年,美国人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企业家。这主要得益于(  )。
A.苏俄退出世界大战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俄国内战争结束D.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