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纵观近现代各国历史,在这一问题上有过成功的启迪,也有深刻的教训。材料

(32分)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纵观近现代各国历史,在这一问题上有过成功的启迪,也有深刻的教训。材料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2分)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纵观近现代各国历史,在这一问题上有过成功的启迪,也有深刻的教训。
材料一  2003年3月4日,俄罗斯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材料二 ①在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来改名为“资源委员会”), 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由全国知名的学者、专家担任专员。②资源委员会制定 “重工业五年计划”,拟定兴建冶金、机械、燃料、化学等工业。③这些工作虽然是初步,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的,但是它们在当时和抗战期间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却不能忽视和低估。
——铁血社区网
材料三  50代初,***首次提出“两件大事”的思想。他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 60年代后,加强经济建设的思想被“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所取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的关系受到影响。
材料四 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军队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
——***《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1984年11月1 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对新中国的影响。(7分)
(2)历史评价作为人们对历史事物所作的价值判断,是历史认识或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材料二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哪句话(写出序号)?材料一中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的观点与材料二遵循了历史评价的哪些原则?(5分)
(3) 30年代的苏联和中国,都十分强调国防与重工业建设,假设它们都是合理的,请你为它们各自找两个依据?对两国共同而言,上述建设在四十年代最重大的意义是什么?(10分)
(4)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的看法出现过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60年代和80年代产生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

(1)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国防工业;重视积累,不重视人民生活改善。(4分)
对新中国的影响:新中国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模式,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但经济体制的弊端在改革开放前也曾长期存在。(3分)
(2)历史评价:②(1分)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或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的原则);全面性原则(答一分为二、辩证分析亦可);史论结合原则。(4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3)苏联:当时苏联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发展重工业;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包围。(4分)中国: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深重;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必须提升基础工业水平。(4分)意义:为两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分)
(4)变化:五十年代——两者并重;六十年代——国防建设优先,经济建设受到影响;八十年代——经济建设是大局,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2分,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满分2分)
原因: 60年代:中美敌对,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提出“两只拳头出击”战略。(4分,任答两点即可)
80年代:国际局势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潮流;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更趋务实理性;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改革开放。(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斯大林体制的特点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排斥市场作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国防工业;重视积累,不重视人民生活改善,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2)此题考查的是史学研究的基本的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要具体的历史的进行分析,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秉持的客观性原则和论从史出的原则。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3)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30年代中苏都是进行重工业化的原因。中国当时面临着日军侵略的危险,苏联则是处在西方国家的包围之中,二者发展重工业都是有着现实的战略考虑。都对四十年代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4)从材料三和材料四对比即可看出,***时代,国防建设是第一位的,到了80年代,提出国防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种变化的原因要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变化进行分析。
举一反三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一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暑,旨在通过“联邦与各州、各领地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合作,减轻因失业造成的艰难和痛苦”。                      
——德•怀特《现代美国(1896—1946)》
1933—1939年PWA帮助建造了全国近70%的新校舍,65%的县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工厂,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类似的工程建筑。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卷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及其作用?(4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何影响?(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斯大林说:“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材料中“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
A.以农业集体化为前提B.从发展重工业开始
C.从发展轻工业开始D.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苏联”对大萧条所具备的免疫力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为此,他加速推行
A.凯恩斯主义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计划经济体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